恐怖茶馆:我只卖大凶之物 第746节
我惊讶的发现,在珠峰上手机竟然有信号,多吉教练告诉我,华夏在距离珠峰峰顶十九公里处都建设了信号基站,因此我们全程都可以打手机,甚至发朋友圈。
不过越往上天气越冷,手机电量衰减很快,要省着电用。
当我们走到过渡营地后,大家开始修整,这一路上,大家受到了缺氧的影响,体力消耗很大。
要知道,在珠峰大本营时,空气中的含氧量,就只有平原地区的50%,越往上爬,氧气越稀薄,6500米海拔时,空气含氧量就降到了平原地区的38%,至于峰顶,则只有27%。
因此,冲锋峰顶的过程中,必须要吸氧,而在珠峰,一瓶高压氧气的价格是五百美元。
修整过后,我们继续前行,最终走到了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
前进营地,有另外一个称呼——珠峰攀登者的起步线。
这里是牦牛所能运送物资的最高处,想要把物资继续往上方营地送,就需要人力搬运了,好在珠峰有一种工作人员叫“协作”,专门干这种苦累活。
当然,想请他们帮忙,得加钱,加好多好多钱。
今夜我们在前进营地休息,有学员因为过于紧张,出现了些许的高原反应,为了缓解情绪,多吉教练给我们讲了个故事。
“我们现在攀登珠峰的路线,叫做北坡线,知道是谁最早从这条路线成功登顶的吗?是我们华夏人!
这事,要追溯到1960年……”
第782章 登山英雄
上世纪五十年代,华夏与尼泊尔因边境划分问题频频出现矛盾,尼泊尔屡次挑衅,声称珠峰全部归属于尼泊尔,与华夏无关,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尼泊尔人曾成功登顶珠峰,而华夏无人能够做到。
为了堵住尼泊尔人的嘴,也为了向世界证明其他国家能够做到的事情,华夏也能做到,中央下令组建了华夏登山队。
经过几年的准备,华夏登山队于1960年出发,攀登珠峰。
而他们选择的路线,是在此之前,从未有人挑战成功的北坡。
那时候的北坡路线,可不像现在一样,有六个营地能供人休息,可以说是一条完全未经开发的路线。
登山队第一次尝试,达到了海拔6400米的高度,建立营地。
第二次行军,达到了7600米的高度,打通了攀登珠峰的第一道难关“北坳”。
第三次行军,达到了8500米的高度。
随后,登顶成功。
这听起来是轻描淡写,但每一次向高峰发起冲击,登山队的队员都会越来越少,缺氧、冻伤等等难题,威胁着每一位队员的生命。
两百名登山队成员,最终能够向山顶发起冲锋的,只剩四名队员!
他们的名字是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和刘连满。
这四人克服重重困难,有三人登上了珠峰,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之巅。
没能攀登上峰顶的人是刘连满,当四人距离峰顶只有140米时,前方出现了一个单人无法攀登的峭壁。
为了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刘连满通过托举,让同伴将冰锥砸入峭壁,穿进安全绳,成功爬上峭壁。
刘连满将自己的三位同伴送上了上去,而他却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遗憾的停下来。
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仅剩的氧气,送给了队友,独自一人,留在寒风中,等待胜利的消息!
当华夏人攀登珠峰成功的消息传遍世界后,边界问题,再无争议。
而这四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登山英雄。
讲到这里,多吉教练停顿了一下。
“其实除了这四位登山英雄,还有两人,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分别是兰州大学教师汪玑和北京大学教师郭子庆,这两名老师也是登山队的一员,这两位加入登山队的大学老师,牺牲在登山的途中!”
讲完故事,大家各自休息,等待天明,继续向上攀登。
临睡前,我忽然收到了一条短信,打开一看,我立马激动了起来。
给我发信息的,是失联很久的林素素。
短信只有一句话,却是让我吃了一颗定心丸——我很快就到。
我把短信拿给林小鹿看,林小鹿也开心的不得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就在这时,林小鹿的手机也响了,同样失踪一段时间的林天佑,通过微信,发来了一张照片。
照片上,他穿着一身道士服,在日光城机场前,摆了个帅气的姿势。
这小子,也来了!
林小鹿欢呼着钻进我的怀里,开心的说道。
“我们果然不是孤单的!”
第783章 帮手
上一篇:开局邪神人偶,我有的选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