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鬼话悬疑 > 湘信有鬼

湘信有鬼 第15节


老百姓的想法很简单,等在家里也是饿死,不如去到部队也许混口饭吃。不管是正规的**,还是当时占山为王的共军,只要去了有口饭吃,他们做什么都愿意。

而我们这个小山村,虽然当时没有波及到大的战火,但是据说离着战乱也不近了。这里只是湘楚境内很普通的一个地方,但是因为有不少人在广西做生意,外面的动静了解的还是很早。

这里虽然不是世外桃源,但是自明代以来,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朴实。大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那就是依然可以过普通平静的生活。

这里看起来一切都很普通,之所以说它普通,因为当初这里连条路都没有。因为湘楚人当年的食盐,大部分来自于广西,所以祖辈便常年往返于湘楚广西之间。

随着这些祖辈的出行,自然便带出去了一些人,大家都跟随着这些最早出去的祖辈。而在鬼子横行的年代,村里很多人担心战火,便外出广西谋求生路。

我想当时这些人大部分可能想寻求庇护,因为广西是桂系军阀的天下。据说我太公便是和桂系军阀有联姻,在湘楚和广西交界的位置,一个叫东安舜皇山的地方,自己拥有半条街的商铺。

对于这些事情我只能是遥想而已,毕竟太公的后代在那个非常的年代,基本上没有遭受什么打击。大多数都可以无恙,而只有我爷爷这一支遭殃。因为当初和桂系军阀联姻的,就是我爷爷这一房的子弟。

大院里的人,甚至我们家族的人,对这些事情都闭口不提,毕竟这些事情太敏感太伤人了。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挨着那些国道边的一些村庄,虽然出门同样都要靠走路,但是比我们这个村子还是要方便许多。平时没有人特意走近我们村里来,这里根本就是一方贫穷的小乐土。

不过那时候富贵人家奢侈,出门最多也是坐个轿子,据说还有过骑马的。这是我们村里长辈当年的梦想,发誓也要过这样的生活。大家便想到了路,要让村里有一条通途的大路。

也是因为村里出了四家大富之家,所以后来逐渐在当时也算是远近闻名。何况还有一些跟着这四家的近亲和族人,在当时也都算是家境富足,于是更使得村子名声大振。

有了这些富家的支撑,而且四家都算了同姓本家。加上其中一人和当代几个名人是同窗,于是县里都对村子这里重视了起来,不久便让小小山村成了本县第一村。

这些前辈当年闯下的基业,就是在几十年之后的时代,也令这些老人唏嘘不已。

当时所谓的官道,指的是县里通往衡阳南下和广西两地的主道,也是湘楚南下两广的主道。本来是不经过我们这个村里的,而是在十余里外的向家村的一条古街路过。

作为附近最先崛起的富户,村里的四个富户首先想到的便是给村里修路。这一点在许多年后,我们这里又出了一个超级富豪,却从来没有过类似的想法,可能是时代不同了,人的想法不一样了。

而其中最为积极的人,便是在解放前那个时代,个人便居然已经拥有一台汽车的富豪。如果论辈来说,他和我太公乃是堂兄弟,大名人称魏翰公。

不管后世如何评论,魏翰公当时做过一些什么,那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官道最终改道我们村里过了。

这在当时自然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因为正好碰到了鬼子攻湘,四下里人心惶惶。有人说鬼子要打过雪峰山来,有人说鬼子已经打到了湘潭。

反正在那个信息滞后的时代,人们无所适从的盲目。在政府一声令下,说修路抗战的由头下,这条路便改道成功。

因为说到改路,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政府召集了不少流民和难民来修路,这些人都呼丫丫的涌来,自然是为了那两顿饱饭。人口众多也冲击了村里,但是幸好有驻军和魏翰公这尊大神,这些人倒是没有起什么幺蛾子。

那时候,老对坑天天几乎不停,不但自己人要吃要碎磨东西,这些来修路的人,也分散到了几家大户附近来住。这人一多,需要碎磨粮食就增多了。

据说每天村里都有悦耳悠扬的歌声,因为这些流民和难民有**成都是要饭的,被政府一股脑都征集了来。而他们最擅长的便是唱《莲花落》,那是要饭的法宝之一吧!

现在想来,当时的情形总是令人追忆。当年那些人做过的事,总是令人沉醉和向往,当时却是如此的无奈和辛酸。

据说湘楚一带往南,地形丘陵延绵,如果本就有道的地方,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成为一条好路。所以路过我们村路的这段路,因为接驳往广西和衡阳方便,不到一个季度的时间便修好了。

几家欢乐几家愁,道路的通途对于我们村里的人来说,这是造福后代的大好事。乘着这个大好时机,魏翰公还召集了家族里的族老,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修谱活动。

一时间不说十里八乡的人们,就是县里的老爷们,都知道了我们村里的大事。

据说县里有位老爷想给我们唐家家谱写序,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魏翰公却委婉的拒绝了。那位老爷居然不敢生气,因为魏翰公聪明的在公共场合提过几嘴,要叫自己的那位名人同学写序。

村里的人走出去,都感觉自己的腰板挺直了许多。

就是到了后代我们这个时候,听到一些老人说起当初的事情,也感觉脸上有光。在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我们这个村里的人却感觉一切都有了希望。
第十三章 小鬼老鬼一窝鬼
国道建成新路开通,县里的官老爷们决定下来,我们村里和附近村里都沸腾了。

因为县里的官老爷他们通过了一项议程,那就是把国道通路揭幕仪式,安排就搞到了我们村里。

对于紧挨我们村里,又靠近国道两边的乡里人来说,这是一项莫大的荣耀。

虽然大家没有明说,但是谁都知道这是魏翰公的功劳。作为我们村北方上游的一个村万福亭,他们派出了所有劳力来助威。

据说我们住在这个村子里同姓本家,最早就是定居在万福亭的。只是到了前清初年,才逐渐的迁移到现在这个弘扬堂的。最后发展成了本姓三家分支,如今万福亭的本姓,都和村里一支同源。

那时候因为人太多,村里的富户以魏翰公为主,捐献了不少粮食出来。自然便需要人手来碎磨谷物,和各种下手帮忙的活计。大家一片高兴兴奋,而村里人也第一次见到了魏翰公的汽车。

那是一台美式的绿皮大卡车,车上能够坐下几十个人。据说当时村里的族老,和附近村里有名望的老人,都被魏翰公请到车上坐了,就在新修的路上跑了一圈。

据说其中一个老人第二天就死了,但是因为坐了这个绿皮大卡车的原因,临死都和后人激动的说道,自己这辈子值了。就是在此后很多年以后,一些老人还记得当时的情形。

据说当时十里八乡好多人,都通过亲戚朋友的转告,或者闻知特意赶来看热闹。那种轰动乡里的情形,许多年以后除了那个乱哄哄,麻糟糟的串联时代,再也没有什么时候可以比拟当时的盛况。

村里的人固然欣喜,自此魏翰公的名声,也再次的风高浪急。

不过魏翰公也没有太在意,继续行走于全国支持抗战,他的大名也逐渐的扬名到外界。而家里的一些生意,自然都交给了家族里的人管。

国道对乡里的人的利益来说,自然是莫大的。

短短的时间里,我们这个小村自然也热闹了起来。老百姓很简单的看到了目前的利益,也有一些老人却在杞人忧天。

当然这些都不是主流,而最大的改变便是,这个沉寂了几百年的小山村,居然多了许多外来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就在这个欣喜的时候不久,村里发生了一件事情。

这是一件突然发生的事情,除了当事的一些人,甚至村里有许多人都不知道。不过当时因为在场的人不少,后来还是慢慢的传开了。让本来忘却了战乱危机的人们,心头再次多了几分压力。
首节 上一节 15/13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白夜宠物店

下一篇:霓虹下的茅山道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