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权重/少年高官 第1337节
而郭拙诚和红军将领并不嗜杀,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可是,对于起义人员可不能这么草率处理,绝对不是杀不杀的问题,而是怎么尊重他们的问题。不但起义的军官们在看着,敌对阵营的人也在看着,特别是那些也有类似想法,也想起义的人在心里默默比较。如果处理得好,就能大大地带动其他人起义、投诚,如果处理不好,将来就没有人起义了。
按照以前红军的惯例,对于起义的军官都是保留原来的职位,很多时候他们的军队都保持原来的,让他们继续统领,即使对他们的部队进行改造,也要征求他们的同意,在重要职位上的安排要听从他们的。
因为之前中央军向红军投诚的很少,团级以上成建制投诚的中央军根本没有,中央军更没有什么起义的,因此对于职位安排都没有什么为难的地方。
可是现在就麻烦了,傅作义是阎锡山这个伪总统任命的临时集团军军长,他手下还管两个军和好几个师呢,可是比军长级别还高的级别,拿到红军这边,那就是比林总、彭总、郭拙诚的职位还高,几乎相当于朱总司令了。
当然,这也与红军这边的级别混乱有关,红军因为人少,军队少,并没有设置什么集团军,最大的单位就是军团或者军了,而且现在的军还没有完全成形,还在组建当中。要知道中央红军主力到达四川时一共才三万多人,怎么可能组建什么集团军呢?条件不够。
如果让起义过来的傅作义保留原职,那就出现笑话:他的职位一下子就超越了林总、彭总等人。
即使将傅作义这个集团军看成是军级单位,他也将与林总、彭总平齐。将来全国解放了岂不是元帅一级的人物?虽然傅作义在这个位置上将来肯定能立下战功,将来评元帅的时候也许众望所归,但现在他一下子占据军级职位对林总、彭总等人是绝对不公平的。
现在林总也好,彭总也好,或者是郭拙诚也好,他们手下的一个师就能跟傅作义这个集团军打成平手,时间越长,傅作义的集团军实力就越弱,红军的一个师就能最后将其击败。
可以说,让傅作义担任军级将领的话,除了有政治上的意义,不但对红军的军级将领不公平,就是对红军的师级将领也不公平。
这些将领如毛泽覃、粟裕、刘志丹等著名将领,虽然他们只是副军级或师级,但他们可是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为革命奋斗了多年,他们对红军的贡献可是无法估量,没有他们这些人舍身忘死地进行战斗,没有他们不计报酬地努力,中国革命能不能坚持到今天都难说。
傅作义的贡献再大也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并不能决定中国革命的走向,决定不了红军的生死。
可将傅作义的职位安排太低的也不好。因为傅作义的安排可是一根标杆,是对今后其他起义将领的一种对照标准,将来有比傅作义更高职位的,带更多军队起义的,怎么处理?要知道在中国比傅作义职位更高的可不少,不但是军队还是政府。比如李宗仁、白崇禧、宋子文、林森、张群……
郭拙诚没有将矛盾上交,而是亲自找傅作义谈了很久,推心置腹地谈。谈红军对他个人的安排,谈红军对整个起义部队的安排。
让郭拙诚高兴而欣慰的是傅作义很高兴地接受郭拙诚的建议,没有私心的他很同意郭拙诚设身处地地为他考虑,为他作想。
傅作义也是一个聪明人,知道自己起义过来是不可能担任军级职位了,人家辛苦了那么多年,又不是没有能力,凭什么一下子把最高职位交给你?自己将来要在这边呆一辈子,如果真的坐了一个人人眼红的位置,还不成了众矢之的?暂时的高兴只会换来一辈子的不安稳,也许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嫉妒的人给戕害了,到时候找一个诉苦的人都找不到。
再说,他也知道自己部队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跟红军的战斗力不是一个档次,红军真要让他率领他的部队去完成红军军一级的战斗任务,绝对会被别人看笑话,到时候肯定是损兵折将,变得灰溜溜的,还不如自己率领一支小一点的、精干一点的部队,慢慢壮大慢慢成长,到时候与其他兄弟一较高低,凭自己的真本事在这边立足。
征得了傅作义的同意,郭拙诚马上召集团以上起义将领开会,宣布各人的职位安排:所有在原来的部队属于军或军以上级别的将领一律视为军级将领,军以下职位均按照实际职位来确定。在确定职位后,各级将领在红军这边安排职位时均降低三级安排,即军级将领越过军级、副军级、师级,降低到副师级任用;副军级降低到团级任用;师级降低到副团级;以此类推。
对于排级军官降低到副班级干部,而副排级及以下干部不再保留军官级别,他们可以自行选择加入普通士兵或退役。如果是普通士兵,将来享受优先提干的权力,如果选择退役,则保留干部身份,建议地方政府优先安排工作。
这个决定一宣布,将领们都五味杂陈,有人高兴,有人平静,有人不满,有人气愤,但无论是高兴的还是气愤的都没有做出什么动作,最多是在脸上表现一下情绪,说实在的他们还不知道红军的秉性,不知道自己表现太过的话会不会被他们当刺头给灭掉。
而且郭拙诚并没有给他们太多的面子,他们带来的三万多部队经过甄别,主要是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甄别,留下的不到一半,其余的都遣散了。部队也被打散重新建立,除了在军校进攻了正规培训的将领可以在部队担任主官外,其他将领只能担任副主官或者参谋,只是保留了他们的级别而已。
这样一来很多起义的军官更是不忿,怏怏地去新单位报到,也有一些胆子大的军官提出退役,不在部队干了,愿意回地方,有的甚至提出要回目前还是国民党军队占领的地方。
对于他们的要求,红军一律满足。
第1541章 最后一战(一)
红军不但听任他们退役,听任他们回老家,还根据级别的不同发给不同数量的路费,其数量还超过他们的想象。
这些官兵原以为红军是穷鬼没有钱,想不到他们拿出光洋时都是一封一封的,这让不少准备离开的军官感到一点不对头:“他们这么大方地发钱,是不是早就希望我们离开?是不是希望我们不在他们的部队里干?”
这种人显然有点自卑的心态,以为红军看不起他们,以为红军像打发瘟神似的赶他们走。
有一些人则在心里嘀咕:“会不会呆在红军里更好,好过拿这些钱?现在拿了这么多钱走了,将来会不会后悔?”因为这么想,有的人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准备先看一看情况再说。
等到他们到了部队,等到他们看了红军的装备,等待他们看到了红军官兵的待遇,才知道自己到部队来真是来对了:这么好的武器装备,这么好的待遇,怎么能离开呢?呆在这种部队要不打胜仗就没有天理了,在这里干上几年,就可以为家里赚一大笔钱,还能为子孙后代争取到一条出路,多好。
同时他们也发现自己的级别降三级是应该的,因为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根本比自己原来的部队强大得多,那些他们没有见过的武器装备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战法、新战术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如果贸然让他们带兵,还不知道会闹出多少笑话。自己必须学,用功地学,这样才能在这样的部队立足。
军官如此,那些士兵更如此。
开始的时候,那些士兵都以政府军自居,以为战斗力虽然不如红军,但身份却是高高的。可是,等见了红军的武器装备,见了他们平时所吃的,身上所穿的,不由不感到惭愧,敢情自己才是叫花子部队,自己才是土老冒啊。
没有几天,这些起义的将领和他们的士兵就平静下来,他们感觉自己真的来对了,幸亏起义了,要不还真会给红军打得满地找牙,只能在他们手下当败兵,要不是被击毙就是被俘虏。
……
郭拙诚将起义官兵处理好之后才向重庆报告。
对于他自作主张的行为,重庆的伟人并没有责备他,反而认为他这么处理好,把恶人一个人当了,否则的话他们还真不好如何处理这些起义官兵。
特别是郭拙诚提出的所有军级以及军级以上将领都视同为军级将领,这就为今后接纳其他势力的高官扫清了障碍,为将来接收其他高官铺平了道路。
到时候如果觉得某一起义过来的人功劳真的很大,意义非常重大,将他平级安排或者少降一级安排,那都是恩泽,都是他们上级额外开恩,做出来的都是人情。
在处理傅作义起义部队的时候,郭拙诚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可没有休息,他们顺着起义官兵让出的地盘和道路朝东南方向猛插,于1936年10月25日兵临合肥城下,而南京政府方面依然没有平静下来,他们的慌乱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波及到更宽更广的地域。
就在郭拙诚的第三军兵临合肥城下的时候,林总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也迟后两天兵临武汉。林总如本来历史上一样,其扩兵的能力无人能敌,在消灭了湖南的湘军后,他的部队早就超过了三万,到达了让人膛目结舌的十万大军的地步。
加上陈毅、粟裕的数万大军,一共十三万精锐部队将武汉三镇围得风雨不透,无数黑洞洞的炮口瞄准了敌人的阵地。
林总用明码通电武汉的守军,这篇电文很短,算是世界上最短劝降电文之一了:“降?趁早!”
连标点到文字,一共五个字。本来陈毅说写两字就行“趁早”,但林总认为如果只写这两个字很容易让守军感到迷惑,会花时间去思考什么趁早,是逃跑趁早?是开战趁早?还是自杀趁早?
让对方如此纠结废脑子实在不是君子之道,于是电文上的文字就长了三分之一。
实际上武汉三镇的守军并不多,虽然这个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其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阎锡山也好,张学良也罢,他们都被红军凌厉的攻势吓怕了,他们现在最关心的是南京这个首都城市,如果将兵力分散在外围,等到外围失败后,南京也就成了一个空壳壳,红军随时可以攻进来将他们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