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从香江开始 第449节
翟远没好气的翻翻眼皮。
你擅长顶个鸟用,写得出我莫言老师那般鞭辟入里的犀利文章吗?
…………
六月中旬。
《九一日报》的发行销量逐渐稳定下来,与首刊销量相差无几,基本维持在18万左右。
看报的习惯养成以后,这18万读者形成了报社的基本盘。
单论销量,仅仅能维持正常运转,包括整个九一文化公司的员工薪酬开支。
但落进翟老板口袋的利润并没有多少。
“这个月开始可以接广告了,把我九一娱乐的电影广告放下去,头版多接些地产、珠宝这些价格高的类型,美食专栏也一样,首选那些大餐馆……”
翟远吩咐潘永强去外面谈广告事宜,也是报刊业盈利的大头。
18万的发行量绝不算低,能接到不少优质商单,以《明报》去年公布的财报来看,对方日均20万的销量,年盈利已经高达八千多万,金良庸独占其中六成。
同一时间段,《禁果日报》销量已经攀升到25万,依旧是卖的越多亏得越多。
“翟先生,今期的漫画专栏我照你提供的故事,已经做出来,你看下是不是这种风格?”
潘永强刚走出办公室。
漫画专栏的一个年轻姑娘笑容灿烂走进来,将几份四格漫画摆在翟远桌上。
女孩名叫陈少媚,笔名雪晴,此前是报纸美术设计版面李惠珍的漫画助理,李惠珍被挖角来九一以后,介绍她来创作四格漫画,有意给机会捧新人出头。
第一次由助理转为主笔,陈少媚递交上来的作品是一份画风偏向日式的大眼美少女恋爱脚本。
翟远觉得不行,节奏太缓显然不适合报刊这种日更纸张。
于是给这个年轻小姑娘量身打造了一套新漫画,依旧是青春校园风格,但更偏向《乌龙院》式的搞笑。
名曰《阿衰》。
翟老板不出手则以,一出手就直接抄了千禧年以后内地最火的搞笑漫画,与陈少媚一同设计形象画风,又提供故事给她,创刊至今一个多月时间,《阿衰》的形象便先一步入侵初高中校园群体当中,金鱼街的臭豆腐突然成了风靡儿童青少年之间的美食。
“OK,没问题。”
翟远迅速扫了几眼陈少媚摆在桌上的草稿,基本没什么问题,在原作的基础上融入一些当代香江青少年们流行的热梗,又有他亲自把关,创作难度并不算太高。
“50期以后你把这些内容重新整理一下,公司印刷成册,帮你做出版发行,不过合同要重新签,即是签一份长期卖身契啦~”
放下草稿,翟远笑着对陈少媚点一点头,简单勉励两句,就让这个比自己还年轻的漫画姑娘兴奋的满脸通红。
从漫画助理一跃成为可以出版漫画书的作家,别说卖身契,卖什么都没问题。
不过翟远现在吃惯了好的,陈少媚虽然也颇有几分姿色,也提不起别样心思。
在九一文化简单处理过几单事务。
下午六点左右。
被派出去机场接待贵客的陈家乐打来电话。
“远哥,我已经接到那位内地来的管先生,是不是现在带他来见你?”
“是吗?那你先带他过来,我在九一文化办公室等你们。”
挂了电话,翟远整了整衣衫,咧嘴笑笑。
顺手扯过一旁的一份《九一日报》,将其中一个介绍海外风情的版面划去,提笔又写了个新的专栏名字。
《内地往事》,主编:管莫言
第371章 情绪价值拉满
三十岁出头的管莫言,给翟远最大的印象是头发乌黑浓密。
堪称要颜值有头发,要气质有头发。
‘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有恰好灵魂开窍,过耳不忘、过目成诵、昏眼变明、秃头生毛。’
此时的管老师估计尚未达到自己描述的巅峰期。
但已经初露锋芒。
在内地出版社尚未按字数计费时,他的第一部作品已经卖出七十多块的价格,彼时月收入才十块左右。
而后接连在杂志社发表文章,生活条件不算最好,但在家乡也肯定称不上差。
陈家乐把管老师带进翟远的办公室,看着管老师拘谨的模样,翟远方才察觉有点失误了。
应该让少林五祖他们去接机的,陈家乐那灾难级的普通话水平,两人一路过来肯定都是相互折磨。
“莫言老师你好,我是翟远,你应该听过?”
老实讲,翟远对管老师倒是没什么特殊的感情,毕竟年代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后世新生代看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富强,他曾经歌颂苦难那一套自然会被抛弃。
不过既然现在有人肯吃这一套,正好让他发挥最大作用。
初次见面的管老师先是惊诧于面前青年的年龄,文联的领导只告诉他有位香江老板看上自己的文章。
香江、老板,这两个词搭在一起,第一印象就是资本主义的地主老爷。
却没想到这位老板比想象中更加年轻,甚至普通话流利到让刚刚经历了陈家乐洗礼的他有些感动。
“翟老板,您好您好!”
管老师的口音夹杂着些许陕东乡音,伸出双手跟翟远握了握,态度很是谦卑。
衬衫加西装,六月份的香江正是热的时候,管莫言仍裹得严严实实。
简单寒暄两句。
翟远示意他随便坐,抽了支红双喜散给他,笑道:“不必紧张,就当到自己家一样,麻烦家乐哥让助理送壶茶进来。”
让陈家乐退出去,翟远再度望向管莫言:“管老师,知道请你来什么事儿吧?”
管莫言点点头说知道,又把周学军说的那一套讲出来,对话中翟远才知道,老周那货也是章口就来,怕莫言耽误事,直接说这是组织任务,当天就把人从老家调到燕京搭上飞机。
“生意而已,哪来特么什么任务。”
翟远翻个白眼,指了指外面办公厅的环境,直截了当告诉管莫言:“我这间报业公司现在想开一个新专栏,从六十年代开始,逐年介绍内地发展的情况,从无到有,从苦难到富强,这种事香江的臭写手写不出来,要么就是胡编乱造没有深度,想来想去还是请咱们自己的作家来合适。”
一个专栏让莫言负责六十到八十年代,写个几十期,足可以撑到让欧西金主看到他们想看的东西。
而后九零年代直到转折点零八年,内地百姓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焕发惊人生命力的内容,完全可以找其他经历者描述书写。
《九一日报》这个专栏会做的很长。
你以为我膝盖软讨好欧西金主?
没有啊,我只是让主笔描绘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而已,从头到尾都是你们异想天开,还主动塞钱给我。
管莫言问:“翟老板有什么要求没有?”
翟远连连摆手:“我不敢有,你就按照自己的风格来创作。”
管莫言不知道不敢二字从何说起,似懂非懂的哦了一声。
沉默片刻,他搓搓手试探问:“文联的同志说,咱们的这个工资……”
“每个月底薪一万块,外加千字一百的酬劳,住房偏僻些,需要的话可以给你配辆车。”
“可不敢可不敢!”
管莫言的文人风骨被这般大手笔直接砸断,搓手的动作愈发用力,嘴里哎呀哎呀的也说不出个四五六。
翟远笑笑,拍拍他的肩膀当做勉励:“除了在报纸上开这个每日专栏,闲暇时候可以写写小说,我帮你出版然后拿去国外评选,说不定还能搞个奖回来。”
“我这小说都是自己写着玩,哪能拿什么国外奖项啊。”
管莫言有些受宠若惊的摆手,末了又流露出意动,说:“去年倒是创作了一本小说,最近有位导演想买下来,说可以拍成电影,翟老板感兴趣的话我拿给你看看?不过也就是随便看看,写得不好。”
翟远无视了他欲拒还迎式的客气,颇感兴趣的问:“小说叫什么名字?”
管莫言:“叫《红高粱》。”
翟远:“……”
管莫言见他没反应,尴尬咳嗽一声:“名字是俗了点哈。”
翟远用力搓了把脸,呼出口气:“买这部小说的导演是?”
“导演姓张,叫张义谋,在内地也挺有名气的。”
“是,听说过。”
翟远默默点头。
国师现在在行业内确实已经有名气了,从摄影师入行,兼任演员职位,去年刚刚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拿到影帝奖项。
凭一部《老井》拿到两岸三地第一位A类电影节影帝,而第一位影后则要等到赵丽蓉奶奶拍出那部《过年》。
只是现在尚没有开放合拍片制度,国师这个影帝暂时还很难变现成商业资源,因此没有被资本市场重视。
没记错的话,《红高粱》则是他由摄影师转行做导演的第一部戏。
翟远收回思绪,侧过脸问管莫言:“张导演给你开什么价?”
“800块。”管莫言说了小说的买断收入,又补充道:“内地电影圈现在有规定,小说改编电影不能超过800块,不过他答应将来还会给我一笔编剧费用。”
上一篇:只会一个技能的我,进化成了神魔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