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封杀五年,我成阴间顶流 第225节
大家的表情和反应看起来都很呆滞,实际上,内心里的声音已经多次刷新。
一开始他们想着,光是开头那3分钟,这电影票卖到100都可以。
当年国外有部创新的科幻片,由于首次尝试了新技术,最后票价甚至卖到了500块一张。
黄牛票价就不说了,高到离谱,上面说的是市场哄抬后的正常定价。
这部《流浪星球》的前3分钟,绝对展现了票价上百的实力。
然而,当地下城一镜到底画面出来的时候,大家已经坐不住了。
屁股底下仿佛被针扎了似的,又刺又痒。
坏了,这不是100的票价能解决的事情了。
这卖500一张,也不是不行啊。
这、这得花多少钱,才能拍出这效果啊?
这地下城,不会实打实建了一个吧?
当大家看到两个男女主角,偷偷从地下城溜出来,出到地面的时候。
两人开车在公路驾驶,一个拉远的航拍镜头,把观众惊得,双下巴都出来了。
好贵!好贵啊!
这屏幕上的每一帧,都仿佛看到钞票在燃烧。
这部电影三个小时!难道就是靠着钞票一直烧,烧出来的三小时吗?
这、这是我配看的电影吗?
有些观众,一开始还有点尿意,想着看到中途再悄悄去厕所。
现在完全不想去厕所了。
感觉漏看一秒,就是对钞票的不尊重。
这一秒一百万,不夸张吧?
上厕所,尿个尿回来,错过一个亿,谁还舍得去?
电影里,熟悉的地标建筑出现在画面中。
凑近看,却呈现出了受灾后的坍颓之相。
这、这难道不是实拍,而是一比一建模还原之后,做出来的特效吗?
简直……恐怖。
210 每一帧,都看到钞票在燃烧!
不知道多少人身上不由自主地起了鸡皮疙瘩。
在占满整整一面墙的巨大荧幕面前,观众的躯体是那么矮小。
镜头的特殊移动,让电影中的画面,犹如劈头盖脸一般砸过来。
天塌地陷,原来是这种体验。
头皮发紧,脚下抽筋。想叫叫不出来,想逃逃不出去。
好强烈、好真实的代入感。
观众们隐隐约约意识到,刚才那个镜头,一定很难拍,很牛逼。
但是,镜头真正的难拍和牛逼之处,根本不是他们能想象得到的。
就刚才那个一闪而过的画面,电影团队用无人机拍了10000多张素材图,作为前期参考。
可想而知,这部电影背后,大家做出的努力,远远不只观众所看见的。
有些东西,可以不放进电影里,不展现给观众看,但是不能不做。
比如,导演请了多位科学家,为整个故事撰写了几百年的编年史。
整部电影,只呈现了其中的十几年。
但是,整个故事逻辑必须要提前捋顺,可以不拍,但是不能没有。
整个电影团队300来人,画了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制作了10000件道具,实景搭建了10万延展平米。
虽然这些东西,在电影里只展示了不到几分钟。
但正是这几分钟几分钟的累积,最后完成了一部3小时的电影。
不,不能说完成。
因为前面所说的一切,都只是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是一座大山,耗时两年才搬开。
正式开拍、后期制作,又是两座大山。
谁说愚公不能移山?拍完这部电影,足足移了三座大山。
电影历时3年,如果不是顾白的追加投资,可能会花4年。
如果不是其他主演的0片酬出演,工作人员的咬牙苦撑;
可能要再花30年,甚至40年,才能拍摄完成,走入观众视野。
没人知道这部电影会不会成功。
或许几年努力,最后倾家荡产,功亏一篑。
但是,时代发展到某个程度,总会出现某类人,肩负使命,披荆斩棘。
最终成功的光环可能只落到其中一个人身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一个人做了这件事。
大家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为后人开路。
我们总说国内电影工业不成熟,拍不好科幻片。
那么,我们和国外到底差距在哪儿?
很简单,以一个爆炸特效镜头为例。
当国外电影想要增加一个爆炸特效画面,他们只需要在资源库里花几秒钟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几十个资源包。
几十种爆炸场面,随便挑,复制粘贴一下就好。
磨磨洋工,摸摸鱼,花个几天时间,慢慢悠悠把几十种效果试一遍。
最后挑出最合适的那个,完事了。
谁让国外几十年前就已经有钱又有闲,高价养了一大批人在制作这样的东西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庞大的资源库,就是奠定国外电影工业的基石。
而国内,由于电影发展的时间滞后,可以说是要啥没啥。
想学,国外的不愿意教,只能花钱请国外的团队做。
人家收了天价,却顶多拿出两成实力糊弄一下。
藏私是必然的,不然怎么赚下一次的钱?
国内导演出不起那个钱怎么办?那就实拍吧。
爆炸是真炸,跳楼也是真跳楼。
有过一段时间,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一帮不怕死的港岛电影人,靠着一腔热血和胆大,拍出过比国外更刺激惊险的大片。
拍摄效果甚至惊动了国外的顶级导演,以为华国实现了电影工业的突破,特意跨国前来学习特效技巧。
却被告知,没有特效,没有技巧。
双方都震惊了。
一个震惊:“没有特效,怎么拍出的爆炸和跳楼?”
另一个震惊:“不就拍个爆炸和跳楼,还要特效?”
“等等,什么是特效?”
后来,国内电影人痛定思痛,终于决定要发展自己的特效行业。
一个爆炸特效,从0开始做起。
一片片火光,一块块碎片,一粒粒粉尘,一根根毛发,全都要手动制作、渲染。
在工资没有国外同行三分之一的情况下,几百人的团队,花费几个月,从无到有,从线成面。
他们像手工纺织工人那样,用全部的耐心和精力,昼夜不分,织就了这项事业。
这批特效工作者,也是在为后来者开路。
谁都想当乘凉的后人,可总要有人栽树。
如今国内的特效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准了,那就轮到科幻片导演们,借着这些基石,铺就新的道路了。
从艺术角度来讲,国内电影人要追求突破。
从现实意义来说,不能总是让国外的科幻电影,来国内大肆收割敛财。
上一篇:热芭收服烈咬陆鲨,为我疯狂打榜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