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1986 第343节
伊拉克从战前的狂妄,经过短短一个多月的毒打,变成了战后的站都站不稳,一脸鼻青脸肿。
所有的这一切,都发生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内。
报纸上吹嘘著这一战是美利坚的“封神之战”,从这一刻开始,整个世界,好像都重新认识了这个暴发户国家。
以前还有些嘲笑他们只有钱,毫无底蕴的话语,也从这一刻变得慢慢减少了。
硬实力确实太强了,强到了海湾战争说是打了一个多月,其实真的地面部队接战,只用了短短数天,一切就土崩瓦解了。
这一战,不仅是挨打的伊拉克,美利坚还充分震慑到了大部分以前很嚣张的国家和地区,更是打醒了一些国家。
比如说.
而艾伦看著报纸上的这些内容,心里不知怎么的,感觉就是很不爽,他很讨厌这些被美利坚人支持的媒体,在报纸上、电视上对他们各种吹嘘,更讨厌美利坚人那种趾高气扬的嚣张态度。
但现实就是这样,实力强就能抹平很多东西,有的东西,不是不爽就能解决问题的
而通过这些东西,艾伦也算是看懂了一些大英其他做法的目的性。
比如说,明明由美利坚自己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每次大英就像跟屁虫似的,要跟著参与,还不遗余力的宣传他们自己的功劳?
这在外人看来,就好像很狗腿的行为。
但现在置身在这其中,艾伦也算是看出来了,这是增加大英在这中间的存在感和影响力。
参与这种军事行动的大英,现在媒体还这样吹嘘美利坚呢。
如果不像大英这种存在感这么强的,他们会怎么吹嘘,或者说该怎么看接下来的美利坚?
而因为这一战的持续影响,很多地方对于美利坚的吹嘘,也能狠狠的改变一批人,甚至是一代人对于美利坚的传统看法。
人对外界的感知,在网络不发达,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只能局限于媒体的宣传。
比如这种在短时间内,有媒体帮著吹嘘也好,谈论也好的地方。
美利坚在短时间内,套用点后世流行的网络名词,他们这就叫突然登上了热搜,然后霸榜数十年,想想这个影响力吧。
比如说向往美利坚,去美利坚留学等等
而宣传的多了,这一战的影响力就能持续的时间更长。
这种大层面的阳谋,艾伦改变不了,也阻挡不了。
但他就是很不爽!
虽然艾伦很不爽,但现在这种时期,正大光明的站出来指责美利坚肯定是不行的,这太惹眼了,他又不是疯了,不能这么干。
左手的手指轻轻的点在书桌上,有没有什么办法,不用那么明显,但还得能在这个热门话题上蹭蹭热度,既要做到给美利坚的热度降降温,又要做到让自己“蹭蹭流量”的做法呢?
众所周知,贵族和政客,天然上就有那么点不太对付。
要不大英也不会分出上议院和下议院了。
而自从二战后,大英的贵族基本上对于对外的战事,已经没啥影响力了。
虽然也有以前战争年代死伤太重的缘故,但更大的原因还是因为贵族的权利被削弱的太厉害了。
明面上,大部分贵族已经说不上话了,而政客们往往又喜欢持续性的编排贵族,把他们描述成好吃懒做、贪婪不作为的吸血鬼。
虽然他们说的还算是符合,但这种方式不好.
站在贵族阶级来看,和政客们对著来,这是贵族们的“政治正确”,像艾伦以前骂柴契尔,就没什么人说他,甚至有很多老贵族反而觉得艾伦虽然年轻,但这孩子有前途,一表人才!
比如肯特公爵,就是这些人中的代表。
艾伦静静地在书房中思考,自己也休息了一段时间了,静极思动,今年还没拍电影呢,就看老卡带著他的《终结者2》在电影市场装逼了。
自己能不能搞一部反战的电影,来恶心恶心刚经过战争胜利,志得意满的美利坚?
我看你们不爽,我又拿你们没什么办法,但我恶心恶心你们总行吧?
不对不对
直接恶心他们,目的性太强了,做人要狠一点,既然大英这次也跟著参与了,那就拿大英来开刀吧。
我都对“自己的国家”痛下杀手了,这总能行吧?
不批评外人,我搞反思!
对.
艾伦突然眼睛一亮,有点想法和目标了。
就这么搞,这次要进一步的给自己立个人设,年纪上去了,相应的符合年纪的人设也要跟上。
第271章 抓获
大英的历史事件很多,黑历史也很多,这些事件中,形成了影视作品的,也有不少。
但最出名的那些题材,要不就是不符合眼下的热点时事,要不就是根本就文不对题。
比如《福尔摩斯系列》、《唐顿庄园》、《佐罗系列》,还有什么《007系列》或者是《勇敢的心》这种古代题材的。
就拿《勇敢的心》来说,这是一部讲述了苏格兰人英勇不屈的抗争英格兰人的故事,而拍摄者是爱挑拨离间的美利坚人。
而艾伦作为一个英格兰贵族,只要他不是疯了或者脑子进水了,就绝对不会拍这种题材的电影,他又不是陆川太郎,没必要玩这种套路,也不合适。
而剩下的这些题材,多多少少都不符合他的心意。
能符合艾伦心意的,是他以前偶然看过的一篇家族日志上记载的一个小新闻,也算是趣闻的一种。
大概内容呢,很有意思,当年也上过报纸,只不过流传度非常低,再加上信息流传的方式很落后,从这件事发生后,一直到现在,知道这个新闻的人,一直都不多。
但这条新闻本身非常有价值。
四十多年前,当时二战激战正酣的时候,当年加拿大还没独立呢,大英正面快扛不住了,疯狂从各个殖民地抽调物资、部队、装备、还有钱!
其他的都好说,但钱这种东西,就不好说了。
那个年头,大家都穷,特别是还经过几年战争的洗礼,经济形势更加恶劣。
而加拿大作为苦寒之地,经济形势就更恶劣了。
但宗主国发话了,该筹的钱一分都不能少。
为此,加拿大专门组建了战争筹款委员会。
而这个委员会为了顺利筹集到捐款,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能用的招数都被用尽了。
但效果很不好。
加拿大人大部分都是铁公鸡——一毛不拔。
当年是按州摊派任务的,每个州、每个市,需要凑齐多少捐款,都是有一定的指标的。
以现在的目光来看,当年每个州大概也就四五千万美元左右的指标。
但就这个数额,放在当年,让加拿大人都快愁死了,也没凑齐。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
第一,是加拿大离战场比较远,有点独善其身,不舍得出钱的意思。
第二个原因,操办这些筹款的人,都不是贵族的人,而是官方的普通公务员,他们平时捞钱有一手,但论压榨平民这种手段,他们就不行了。
最起码和干了数百年压榨生意的各大贵族老爷相比,他们的手段还非常嫩。
但上面把任务派发下来了,筹不到钱不行啊!
最后就衍生出了一件差点闹出大事儿的丑闻。
加拿大战争筹款委员会,突发奇想,从好莱坞购买了一批道具后,组织当地部队的兵员,假扮了一场德军入侵加拿大的戏码。
不单单是入侵,还带著入侵攻占城市后的统治、管理等一连串的戏码。
把当时的加拿大人都吓坏了,本来还不肯出钱的加拿大人,经过这件事后,纷纷慷慨解囊,加拿大战争筹款委员会最后光荣的,超额完成了筹款任务。
艾伦对这个新闻很有印象,首先这件事很好玩,自己人不择手段的扮演敌军,吓唬自己人。
其次,这算是有记载的早期大英官方有意识的打压贵族的行动之一。
当时前线的贵族死伤惨重,贵族在国内的势力异常空虚,哪怕是战争时期,大英官方还是忍不住给贵族下点眼药。
就加拿大筹款这事儿来说,要是换成贵族的人来办,根本就不用这么麻烦,但大英官方当时就把贵族撇到一边自己干了。
最后虽然干成了,但这里面还是或多或少的申请了贵族老爷们的“战术”指导。
而有了“专业人士”的指导,大英官方的人最终才筹到钱款。
最后这件事就这么被家里的日志给记录下来了。
艾伦准备以这件事做文章,搞一部原创的电影出来。
首先这件事足够新奇,其次
同样是为了战争,可以蹭蹭海湾战争的热度。
最后.
这件事里,基本上没贵族什么事儿,可以不用担心贵族集团的名声被牵连,他现在还没那个能力去批判贵族,他现在本身就是这个群体里的一员。
反而是大英官方某些人,在这里面扮演了反派的角色,可以藉机对他们指指点点一下。
这点是艾伦最看重的。
他想搞一部反战电影出来,不是要明著去指责谁,而是暗地里阴阳怪气的玩玩影射。
上一篇:支付九十九元:为你缔造神秘葬礼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