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第689节

  可惜的是,收效甚微。

  因为这次的经济衰退并非是内部原因,而是外部东方的崛起,持续侵蚀原本属于西方的市场份额。

  不断进步的科技,又在打破西方的技术垄断。

  只要这一趋势没有扭转,经济运行就不会好转。

  以前的西方之所以那么发达,是因为可以靠着科技与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吸血。

  用全世界的财富,来维持他们的经济上行。

  所以西方的生活才会如此的优渥,经济水平才会领先全球。

  同时,这样优渥的生活条件,也持续吸引了全世界的高端人才涌入。

  人才的涌入,必然早就科技上的进步。

  科技上的领先,又形成了产业优势,吸引外部资金的流入。

  资金的流入,又造就了金融业的强大。

  强大的金融,配合西方的硬实力,塑造了货币上的主导权——米元成为世界流通货币。

  然后,在通过米元来持续收割全球财富,提升西方的生活水准。

  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准,持续地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涌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

  在西方打造的这一套循环体系中,他们牢牢占据了食物链的顶端,确保享用最大份额的利益。

  但随着东方的崛起,却让西方主导的这一体系出现了极大的漏洞。

  西方经济上的衰退,目前已经非常明显。

  而金融行业的没落,也在初现端倪。

  科技上从一家独大,变成了两虎相争。

  这种情况一旦形成了趋势,就意味着西方吸血全世界的体系面临崩塌。

  经济衰退,金融下行的恶果,将逐渐在货币汇率上体现出来。

  如果失去了主导全世界的货币地位,就无法用温和的手段持续进行吸血。

  西方的生活水准,也会随之下降。

  这么一来,全世界的高端人才也不再积极融入西方。

  西方构建的系统链条,会逐一断裂。

  虽然目前的情况还没有那么糟糕,但很多金融行业的精英已经嗅到了味道。

  因为金融行业,投资的就是预期,而不是现在。

  通过各种数学模型进行推导,西方都处于彻底衰退的边缘。

  将资金投入到这里,每年的获取的利润将非常低,甚至连保值都无法达到。

  而东方市场方兴未艾,正是加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核聚变发电的普及,未来的经济增长被全球一致看好。

  面对这么好的投资机会,国际资金肯定不会放过。

  所以,任凭西方用尽了各种手段,却始终无法去当资金流出的趋势蔓延。

  这一次安排的试飞,也是西方酝酿的一次绝地反击。

  可惜的是,反击最终没有形成,反而让自己元气大伤。

  试飞的失败,让西方科技领先的形象开始遭遇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相比于陈锋上次的试飞,西方无论在细节还是在结果上,都处于被碾压的态势。

  磁悬浮动力对比喷气式动力,孰优孰劣,已经有了定论。

  甚至连不少的西方媒体,都陷入了自我怀疑的节奏。

  难道,在科技方面,我们西方真的落后了?

  质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开花结果。

  下行的经济,衰退的金融,没落的科技,让西方的吸引力全面退化。

  试飞失败后,金融市场上到处弥漫着悲观的情绪。

  街头巷尾,人员稀疏,倍感萧瑟。

  各大商场中心,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很多人由此联想起了一个世纪前的经济大萧条时期,那是一个让人光是想想就感觉可怕的历史阶段.

第九零三章 丧事喜办,以假乱真

  三天后,西方向媒体公布了调查结果。

  由于埃米尔在现场遭遇意外身亡,新的发言人成了奥尔顿先生。

  “我们对试飞当天的情况进行了全盘的复原,起飞阶段运行良好,升空过程一切顺利,很快就达到了我们预设的一万米高度。”

  “但是在下降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非常极端的湍流现象,5500米至6200米的区域内,气流非常紊乱,造成了试飞器的断裂解体。”

  “从结果的角度来看,这次试飞可能是失败的,甚至是一场灾难,但从专业技术角度来分析的话,这场试飞是成功的,只是遇到了极端的天气。”.

  “因为我们选择的试验品属于商用邮轮,在船体结构上不具备太高的承压能力,同时制造材质比较单一,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如果我们以专用航空材质进行制造的话,这场意外肯定不会发生,材质的屈从极限会大大提高,而这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奥尔顿先生作为项目的新负责人,站在发布会的台上,宣读着调查报告。

  整篇报告中,突出一个重点。

  那就是试飞是成功的,灾难是偶然因素导致。

  虽然这种说辞,无法让人满意,但也算是一种安抚。

  “奥尔顿博士,按照您刚才的说法,此次试飞过程是成功的,请问我们能否这样理解?”

  很快,就有记者提出了问题。

  从提问的方式来看,应该是进行了事先的安排。

  “对,你的理解能力满分,我们整个试验过程在技术方面进行分析的话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验目标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一点是,这只是研发过程中的一次试验而已,我们看重的并不是结果,而是在整个过程中的数据,是否达到了我们的预期。”

  “因为大家都清楚,我们不可能用一艘万吨邮轮改造成诺亚方舟,真正的诺亚方舟从材质到外形都是经过一系列的反复验算后才能确定的。”

  “虽然它在下降的过程中遇到了意外,但不能否认的是,起飞成功了,也升到了预期的高度,这表明整个动力系统是完全符合标准的。”

  “至于说试验意外,那是因为这艘邮轮本身的设计问题和材料问题,与我们整个项目研发没有任何的关系,所以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失败。”

  “就像我在测试一杯酒的品质时,酒杯忽然裂碎,这是无法预料的意外,但这并不影响酒本身的测试结果,所以我们应该是试飞成功了。”

  奥尔顿费尽口舌,就是想要扭转大家的印象。

  这是一次成功的试飞,而不是失败的灾难。

  不管外界是否相信,反正他们必须不断地强调,造成一种固有的印象,迅速扭转大家的观点。

  “奥尔顿博士,如果说试飞是成功的话,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诺亚方舟项目上并没有落后?”

  记者再次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配合的相当默契。

  这次新闻发布会的主要目标,就是扭转大家的想法,安抚市场的情绪。

  要知道,现在的西方经济已经不能再承受持续的打击了。

  “站在科研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研发不但没有落后,反而占据了一定的先发优势,首先我们的动力更为强劲,其次应用方式更加的成熟。”

  “根据这次试飞取得的相关数据表明,我们在动力系统上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甚至可以说动力研发的完成度达到了80%以上,这绝对要领先于我们的竞争对手。”

  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奥尔顿的心里稍稍有些惭愧。

  作为全球知名的顶尖科学家,当众撒谎可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磁悬浮动力系统和喷气式动力系统,那个更适合太空战舰,行内人都非常清楚。

  在动力方面,无论他怎么狡辩,都掩盖不了落后的事实。

  但为了配合那些大佬们的要求,奥尔顿必须这么说,而且还要说的煞有其事。

  他在发布会上,拿出了一组数据,进行了对比。

  从起飞推力,到稳定性,再到升空速度,这一系列的比较,只为了表明他们的研发更加富有成效。

  这些说辞,全都是为了宣传效果。

  “奥尔顿博士,您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是怎么评价此次项目研发的?又是如何评价您的对手?”

  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大部分都比较温和。

  那些非西方的媒体记者,想要提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但全都被无视了。

  “此次诺亚方舟项目研发,我们集合了全世界最好的科学家,提供了最优渥的科研条件,整个项目的进行以时间为维度进行分析的话,我们的团队优势将会越来越大。”

  “至于我们的对手陈锋先生,我承认他确实是一名卓越的天才科学家,富有科研上的敏锐感知,但他构建的团队并不理想,事实上他们团队的主管,在我们这里甚至连研发员都应聘不上。”

首节 上一节 689/21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直播带校花整蛊,全网后槽牙咬碎

下一篇:说好的直播算命,你让水友疯狂吃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