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第364节
最近这几天,是陈锋难得的轻松时刻。
前期棘手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
核电研发团队,也早已组建完毕。
整个朱雀集团的研发团队,目前招聘了近两万人。
其中,博士学历的高级工程师就有1823人。
硕士学历的工程师,有3412人。
本科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共有14271人。
这些研发人员不局限于核电技术的科研工作者,还有相关设备的设计人员、新型材料的研发人员、发电工程的管理人员、以及电力运行服务人员等等。
虽说还没有具体的业务,但整体框架却已经非常齐全了。
从这些人员业务的结构上可以看出,陈锋在核电方面的野心极大。
他不仅仅是要研发核聚变发电,甚至连相关的设备与材料,都想着要自己生产。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目前他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到的最顶尖实验设备,也无法满足后期核聚变点火的技术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想要完成核聚变发电的项目,不仅需要核电科研人员的努力,还必须研制出更高端的设备,性能更优越的材料。
这些前提条件,缺一不可。
所以陈锋在组建朱雀集团之初,便将仪器设备设计和新型材料研发提上了日程,当做未来重中之重的发展方向。
为此,他还专门建立了相关的研发部门,安排了专业的实验场所。
朱雀集团的运行有条不紊,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快速发展着。
“董事长,咱们购买设备和仪器的费用太高了,采购的都是全球顶级的器材设备,虽然在精度和质量上更有保障,但缺乏性价比。”
作为核电行业的老专家,钟朝阳刚一入职就被委以重任。
他现在是朱雀能源集团核电研发部的总工程师,负责调整核聚变发电的研发工作。
对于这段时间陈锋的大手笔的买买买,让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研究了一辈子核电,他就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富裕的研发环境。
每一项实验器材,都是购买的全球顶级产品。
研发基地内的所有老旧设备,全部拆除。
新的实验设备,几乎全部都是进口货。
在核电实验设备与器材的产业领域内,西方处于领先的水平。
对这一点,不服是真不行。
尤其是那些对精度要求特别高的设备和仪器,国内目前确实生产不出来。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核电研发上,在其他科技领域内同样如此。
国内高等院校的尖端实验室内,关键的器材几乎都是进口。
因为质量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导致最终的数据失真。
不过那些高等院校也只是在关键设备上用进口产品,其他辅助类器材则尽量选用国产。
这倒不是支持国货,而是为了节省资金。
如果不考虑资金问题的话,实验人员绝对愿意全部使用进口产品。
就像现在的朱雀能源集团,下面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都乐坏了。
全球首富就是大气,研发环境和硬件配置绝对属于世界顶尖。
实验器材和研发设备,一水的进口高端货。
单单是这次海外采购的费用,就高达六百亿,接近一百亿米元。
这样尖端的研发条件,是他们以前想不都不敢想的。
只不过钟朝阳作为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习惯了在艰苦环境下工作,对这种研发配置感觉有些过于奢侈了。
他知道陈锋是顶着什么样的压力,来投资核聚变发电项目的。
所以,钟朝阳才提出了节约资金的意见。
他希望在不影响研发的前提下,资金上能省则省。
毕竟核聚变发电的项目是个无底洞,产生不了经济效益。
照陈锋这种花钱方式,就算是有座金山也能给祸祸没了。
“钟总,研发环境和器材配置,我肯定提供最好的,资金方面的问题你不用担心,但我希望在这么好的研发条件下,咱们研发人员的工作效率,也要配得上这种条件。”
陈锋的投入高,要求自然也就高。
他给这些研发人员丰厚的薪资,优越的工作条件,就是为了加快研发速度,尽快产出成果。
“董事长,我保证在工作上没人掉链子,如果出现这样的苗头,我会第一时间将相关的人员开除出去。”
钟朝阳在工作上相当的认真和严谨。
这次的核聚变发电项目,同样寄托了他年轻时的理想和抱负。
“钟总,关于人员配置和研发条件上,不管你有什么要求,只要是合理的,我一定会想办法满足。”
研发工作马上就要正式开启了,陈锋竭尽全力做好各种保障.
第四五六章 散财童子,花钱如流水
陈锋现在就是散财童子,一笔笔巨额资金,像是流水一样花了出去。
一批批新器材,一套套新设备,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港口。
原本他计划中的启动资金是2000亿,后来注册朱雀能源集团的时候,增加到了5000亿。
按照现在的进展来看,他在资金方面的预算还是太乐观了。
现在采购的实验设备和相关器材,已经耗资600个亿。
虽然陈锋选的都是全球最顶尖的产品,但还是无法满足今后的核聚变点火实验要求。
所以,在初期实验完成后,他必须想办法继续提升设备与器材的配置。
外界采购,已经无法解决设备提升问题.
在这种情况,陈锋唯一的选择就是加大自研自产的能力。
自己制造更高端的实验设备,研发更顶级的实验材料。
而这也将加大整体的资金投入,毕竟造比买要困难的多。
“董事长,我还是觉得咱们这样大笔的采购有些浪费了,一些辅助型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完全可以用国产来替代。”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降低一部分研发成本,减轻集团的财务负担。”
听了钟朝阳的劝诫,陈锋若有所思。
“钟总,现在对我们来说最昂贵的成本就是时间,目前集团内有接近两万员工,这些基本都是高学历的人才,每年的薪资支出接近三百亿。”
“对我们来说节约时间,用顶级的实验器材来提高工作效率是物超所值的事情,不过你的意见也有道理,在这方面不能全面依赖进口。”
“我准备继续收购几家国产实验器材厂家,还有实验设备也要尽快进行自研自产,实验材料方面必须加大研发力度。”
“目前的设备只能应付短期的实验需求,一旦研发工作有了新的突破,进阶到后期的点火实验和聚变控制实验,这些器材和设备就不足以满足要求了。”
陈锋的这一番话,让钟朝阳目瞪口呆。
这是什么脑回路?
核聚变发电的研发工作还没有正式开启,就在谋划着取得巨大突破后应该怎么做。
目前采购的实验器材已经是全球核电行业的最顶尖产品,董事长非但不觉得浪费,反而还嫌弃质量技术指标达不到要求。
核电实验设备和材料的自研自产,可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
这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从现有基础上进行研发。
况且,这位董事长还要收购一些相关企业。
这种操作方式,像极了当初他打造半导体产业链的风格。
但半导体产业链与核聚变发电产业链完全是两码事,性质不同。
半导体产业链有成熟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无非就是基础材质的变化。
但核聚变发电产业一直都处于摸索阶段,像核聚变点火装置压根就没有成熟的产品思路可以参考。
要想完成核聚变产业链的构造,几乎是从零开始。
难度之大,远超半导体行业。
投入的资金之高,也不是之前的炭基半导体战略所能比较的。
“董事长,这么做的话,是不是跨度太大了,我觉得还是稳扎稳打比较好,目前的投资已经到位,暂时不需要大量的新投资了。”
上一篇:直播带校花整蛊,全网后槽牙咬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