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第1942节
如果这种设想能够成为现实的话,有欧罗巴毛熊,还有天竺在前面吸引火力,米国还真有可能坐镇后方,火中取栗。
当然了,这一切也只是设想而已。
但整个计划却具备极高的可行性,而且欧罗巴这个幼儿也足够吸引东方。
就当前的局面来看,东方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西方阵营,他们有更多的耐心继续等待。
除了将欧罗巴设为战场之外,利用其他地缘矛盾很难吸引东方进行一场现实层面的对决.
第二五六六章 矛盾的焦点
在困境面前,西方的精英们在思索着解决之道。
如果以东西方两大阵营为对比参照物,他们的工业实力差距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大。
因为米国的工业实力非常强劲,而欧罗巴的传统制造业也是全球顶级水平。
他们的工业产值叠加在一起的话,虽然不如现在的东方,却也没有被拉开显著的差距。
可问题就在于,米国和欧罗巴联盟的产业重合度太高了。
除了互联网信息技术方面之外,他们在几乎所有的传统产业内都存在着竞争关系。
比如说飞机制造,米国有波音,而欧罗巴联盟则有空客。
还有汽车工业,欧罗巴联盟的实力更是强于米国.
正是因为拥有着强大的工业产能和经济实力,所以欧罗巴联盟一直以来都想要和米国互别苗头,分庭抗礼。
这种竞争也导致了西方阵营内部的无效损耗,难以形成真正的合力来对抗东方。
反观东方的各大产业都是在一个市场经济体系下,做到了工业资源上的合理化配置。
所以,东方的工业产能在全面对抗阶段可以发挥出100%的威力。
反观西方阵营的工业产能,在这一阶段只能发挥出六七成的实力。
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工业产能是重复的,属于无效的工业资源配置。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东方准备扶持某一项产业,就会挑选出几家较有竞争力的企业,着重进行资金上的援助。
而西方阵营准备发展某一项产业的时候,首先,米国会拿出完整的议案,提供相关的扶持。
然后欧罗巴联盟也会制定扶持方案,在自家内部挑选几家企业进行引导援助。
这么一来,同样是扶持某个产业,在东方内部只需要进行一次,而在西方阵营内部,则至少需要进行两次。
不管是米国还是欧罗巴,都不会因为盟友提出了同样的方案而主动选择放弃。
直白一点来说,那就是西方阵营存在着两个大脑,一个是米国,一个是欧罗巴联盟。
当一个阵营中有两个强大的意识,就会产生极限拉扯,结果就是出现大量的内耗。
这也是西方阵营和东方进行竞争的时候,一直处于下风的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方精英们做了很多尝试,但最终的效果却都不怎么样。
欧罗巴联盟也是一个强大的组织,可以被渗透,但很难被彻底掌控。
更何况,在最近几十年的时间里,欧罗巴联盟的利益遭到了极大的损害。
以前的米国,为了维护自身的老大位置,暗地里一直都在对欧罗巴联盟的经济进行压制。
当年的巴比伦就是因为和欧罗巴联盟签署了私下的协定,企图用另一种货币和石油进行挂钩。
这种行为触犯到了米国的核心利益,所以遭受到了严酷的惩罚。
如果没有米国在背后捣鬼的话,欧罗巴联盟的经济发展不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陷入停滞。
要知道,最近500年来,全世界最繁华的地方,最精华的地带就是欧罗巴。
这里是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是现代科技的源头。
米国之所以能在短短的200年间成为全球第一工业强国,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吸纳了大量的欧罗巴工业人口,同时也接受了大量的欧罗巴资本。
因为上个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很多欧罗巴人带着家产逃到了米国。
当时的米国和之前的东方都曾经遭遇过类似的困境,那就是工业产能巨大,却没有掌握先进的高端科技。
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各国的经济发展,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吉利,当时他们也大量窃取了滴滴人的技术专利。
后来崛起的工业强国是日耳曼,这个国家在崛起之初也是大量的抄袭英吉利的技术,依靠着廉价劳动力开拓市场。
现在的日耳曼工业品被全球公认为品质最强,精密度最高的产品,但在刚刚崛起的阶段,日耳曼的工业品同样被市场普遍认为是低劣仿造的代名词。
再后来是米国的工业崛起,他们也大量复制欧罗巴的技术,依靠着较为低廉的成本抢夺市场。
当时米国的产品销往欧罗巴之后,就是靠着价格战才站稳脚跟。
欧罗巴当地人将米国的产品和低廉两个字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个国家空有强大的工业产能,却没有任何的技术底蕴。
这些遭遇如果讲给东方人听的话,就会感觉非常熟悉,因为他们也曾经有过类似的遭遇。
一个工业强国在崛起之初肯定不是靠着技术领先的优势获得市场。
技术领先是工业强国崛起之后的结果,而不是能够崛起的原因。
任何一个工业强国的崛起,最本质的原因就是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来大批量的生产工业品。
靠着廉价的优势抢占了市场之后,就能够将利润投入到技术的研发当中,经过日积月累形成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对于很多初级阶段的制造类企业来说也是如此,首先要确保自己能够在市场上生存下来,赚取到利润,然后才能谈技术研发。
如果连生存都成问题的话,没有哪家企业会执着于科技上的研发投入。
不管是日耳曼人的发家史,还是米国人的崛起过程当中,都有着一段不光彩的过去。
在很多欧罗巴人的眼里,米国人只是暴发户。
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科技,他们的一切,都是在抄袭欧罗巴。
所以,欧罗巴各国并不是真心臣服在美国的脚下,他们组建成联盟就是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
整个欧罗巴联盟的工业基础和米国相比毫不逊色,尤其是在传统制造业方面。
他们有着足够的底气和米国人掰手腕,一直以来的要求就是西方阵营内部不能只存在一种声音。
所以在西方阵营内部没有办法形成真正的合力,欧罗巴联盟和美国人的利益也并不一致,甚至还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一些精英人士很快就意识到了症结所在,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有句话说的好,蛇无头不行,但如果长两个脑袋的话,那肯定也不行.
第二五六七章 陈锋的担心
战略目光的高度,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所以对未来的预测也不尽相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想要对未来看的更远,就必须站在更高的战略角度。
哪怕只是高了一线,双眼所看到的世界就会大不相同。
在这一层面上,陈锋所站的高度要超过了绝大部分。
他能预见到的未来,绝非秦瑶和郑富真能够比拟的。
西方阵营内部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裂痕与矛盾,欧罗巴联盟和米国之间在核心利益上有着相当严重的冲突。
以前西方主导的经济体系覆盖全球,所以整个西方阵营都能过上富裕而轻松的生活.
即便是欧罗巴联盟在经济上受到了压制,但生活水平仍旧处于全球顶级行列。
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世界市场已经被严重撕裂,全球化的贸易市场成为了过去。
尽管还有许多国家坚持同时和东西方展开贸易,但这个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市场已经分道扬镳。
所以西方阵营无法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汲取经济养分,经济触手被斩断了一半。
由于市场缩量,西方阵营自然也无法继续维持以前的那种经济规模。
用最直白的话来解释,以前西方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收割全球市场上的财富。
但现在冒出了一个竞争对手东方,导致他们只能收割一半的全球市场。
收入减少了,但西方阵营的人口却没有任何的减少,这势必会造成一部分人的生活条件不断下滑。
各国在经济利益上的诉求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尽量满足本国人民的生活需要。
本土优先,也就成为了各国在私下里纷纷采取的对策。
但米国作为西方阵营中的老大,绝对不能允许这种现象的蔓延。
因此,他们必须利用各种手段,迫使各国继续对他们放开市场。
既然他们能够收割的市场缩小了一半,那么就主动减少一半的给养人口。
以米国的习惯和作风,肯定不会采取损人利己的办法。
所以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保障米国人的生活条件,让欧罗巴人承担市场巨变的恶果。
上一篇:直播带校花整蛊,全网后槽牙咬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