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第1007节
东方虽然最近几年变的非常强硬,但在对外关系上却始终坚持着平等互利的理念。
属于那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风格。
在全球各国的印象里,东方一直都是有原则有底线的温和形象,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地以强欺弱。
这种形象,在特殊的时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就算是在西方的粮食断供威胁下,仍旧有很多国家希望和东方保持稳定的关系。
东方的海外市场虽然受到了影响,但整体来说损失却并不算太大。
因为除了西方的铁杆追随者之外,大部分国家对东方还是采取了相对友好的态度。
当然,这也只是相对友好。
如果东方无法顶替西方成为粮食供应商,各国的态度会逐渐变的越来越恶劣,东方的国际影响力也会逐渐下滑。
“作为你这种级别的高层,不能把目光只局限于本职行业,要跳出来从大局出发,看待农业的下一步发展方向,要让农业发展配合东方战略大局,而不是自行其是。”
这句话,在农业负责人的脑海中一直回荡着。
他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没有以最高战略目光来统筹农业工作。
增产百分二十,这是非常好的成绩单。
可这并不能满足东方对于农业产量的要求,距离目标还相差的很远。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数据来看,全球去年的谷物产量为28亿吨左右,在国际市场上的正常贸易流通量在五亿吨左右。
西方联盟和桑巴国,毛熊以及天竺等国去年一共出口了大约4.2亿吨的谷物,占据了贸易流通量的84%。
尽管如此,去年的统计出的数字表明,全球粮食缺口依旧有1亿吨左右。
世界人口中有3.5亿人,仍旧面临着饥饿的危险。
东方想要取代西方的供应地位,每年起码要有4亿吨的粮食出口。
在满足内需和周边盟友需求的前提下,东方的粮食产量必须达到12亿吨以上,才能成为全球粮食的压舱石。
而去年东方的粮食产量为7亿吨,今年通过开发1.5亿亩盐碱地和新农业技术推广,有望增长百分之二十,达到惊人的8.4亿吨。
可即便如此,东方依旧需要继续大规模增产,才有望彻底取代西方的粮食地位。
目前来看,想要增产到12亿吨以上的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继续大规模开发剩下的13.5亿亩盐碱地。
同时,根据农业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外北地区耕地开发潜力在四亿亩左右。
但受限于气候的影响,当地积温太低,只能一年一熟,单季产量潜力大,但年亩产比不上南方地区的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另外,13.5亿亩盐碱地的农业产量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尤其是七亿亩的重度盐碱地,很难说可以产出多少粮食。
这17.5亿亩的土地后备资源即便是全部开发出来,产量也不太可能和常规耕地相比。
看似面积广大,实际上并不具备太强的产量空间。
这也是摆在农业负责人面前的难题,究竟如何保证东方的粮食产量可以提升到12亿吨。
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商业因素,在其中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现在粮价节节攀升,可如果东方增产的同时,西方也放开了粮食贸易,那么国际粮价将受到非常可怕的冲击。
当粮价一泻千里的时候,开发盐碱地就变成了血亏的生意.
第一三六八章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一如陈锋所预料的那样,农业机构开始主动向朱雀集团寻求合作。
让他们自己开发13.5亿亩的盐碱地,且不说费用问题,但就后期的各种瓜葛就足以令人头疼了。
况且,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只要东方的粮食产量提升到一定程度,西方肯定会解除粮食贸易禁令。
到时候,大批来自西方的粮食将冲击整个市场。
粮价现在飙升的有多快,暴跌的时候只会更快。
商品价格就像是爬山一样,下山的速度肯定比上山快。
当粮价开始暴跌,承包盐碱地绝对会亏得血本无归。
这么大的风险,农业机构可不像独自承担。
在职场上,没有功劳不要紧,关键是不要出错。
但现在的国际粮食危机,又让农业机构不得不把目标放在开发盐碱地上.
思来想去,农业机构最终还是觉得找朱雀集团合作最好。
成功了,属于他们的功劳。
以后粮价下降了,亏了钱,那也是朱雀集团去承担。
这么一来,既完成了工作任务,又规避了未来的风险。
同时,农业机构还能借此机会拿到大笔的租赁费用。
盐碱地在那里荒着也是荒着,租出去的话,多少能有些经济收入。
这样一石三鸟的好办法,立刻得到了整个农业系统的一致赞成。
上次之所以提出那么苛刻的条件,一方面属于目光短视,只看到粮食上涨的利益,一心想着分一杯羹。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损人不利己的事情经常发生。
另一方面,也有人亲自打过招呼,故意给朱雀集团使绊子。
为了卖给别人面子,所以最后的谈判条件设置的那么不近人情。
不过这次主动上门寻求合作的话,条件肯定要适当地放低。
当秦瑶收到消息后,立刻和陈锋再次进行了商议。
现在朱雀集团已经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接下来肯定会狮子大开口。
“你觉得我们现在什么样的报价比较合适?承包费用和租赁年限上,还有优先续约权,这些都放在合作条款当中,应该没有问题吧?”
关于开发盐碱地这件事,秦瑶早就经过了周密的计算。
按照目前的粮价行情来说,承包费用在400元以下的话,还是有部分利润空间的。
不过商场上的事情,不可以这样刻舟求剑。
农业机构担心以后的风险问题,秦瑶同样能看到潜在的麻烦。
粮价不可能一直这么高,总有下降的时候。
以前市场上只有西方企业是主要的供应商,所以粮食价格一直是稳步上涨。
卖家少,买家多,这是必然现象。
可如果东方的粮食产量能填补西方留下的空白,用不了多久情况就会改变。
西方肯定会重新杀回市场,并且利用低价倾销的优势,拖垮竞争对手。
今天的粮价有多高,未来的市场价格战就有多么惨烈。
多年来,西方习惯了使用低粮价倾销的手段摧毁别国的农业基础。
这一招,至今仍旧具备奇效。
因为西方的耕地众多,而且土地投入成本较低,还有一部分的扶持资金。
这也导致了西方企业在粮价上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很少有对手能抵挡他们的市场倾销。
当初西方的四大粮商,也曾经屡次进攻过东方的粮食市场。
在小麦和大米的市场战中,西方企业失败了。
但在大豆和食用油的市场战中,他们胜利了。
胜利的结果就是,从此之后东方这个大豆原产地从出口国,变成了纯进口国,80%以上的大豆需要进口获得。
如果不是进行严格的粮食进出口管控措施,恐怕东方的农业基础早就被拖垮了。
在粮食危机到来之前,西方出口粮食的价格低到了一个让普通人不敢想象的地步。
打个比方来说,进口的西方玉米,买入成本加上运输费,到港费,关税费,还有装卸费等等,最终的售价依旧能和东方本地产的玉米持平。
而且,这些进口玉米都是经过筛选的合格品,质量上比本地产品更胜一筹。
由此可见,西方在农产品方面的优势,简直就是一种碾压。
没有强大的农业为根基,一个国家再富裕,军队再强大,也是镜花水月,稍有波澜就无法长久。
“这次的合作也是冒险,盐碱地的开发且不说投入多少的问题,单单是未来的粮食市场就不可能一直保持这样的高价销售。”
“历史上,西方将粮食战争发挥到了极致,世界四大粮商全都是西方企业,在超级发达的工业推动下,西方粮食生产成本低到我们不敢想象。”
“这么说吧,如果全世界国家允许对西方的农产品零关税进口,那么几乎世界上大多数的农民都会走向破产,这就是现实情况。”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西方一直是国际农产品市场尤其是粮食国际贸易的主导者,包括制定了国际贸易规则以及主导着粮食价格变化。”
“长期以来,西方在农作物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此来保障他们的优势地位,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水平,不仅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而且在质量上也要超过其他国家。”
“不仅如此,西方还大力研究发展转基因作物,并在育种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已经有50个转基因的玉米和20多个大豆品种实现了商业化。”
上一篇:直播带校花整蛊,全网后槽牙咬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