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夺舍了植物人,我成了全球首富

夺舍了植物人,我成了全球首富 第323节

  杨铭看着这些学生说道:“好好复习,在我看来能够考上大学,当然也是光宗耀祖,即使考不上,对于你们来说,高考也只是一条路,最终,还有千千万万条路。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我在这里告诉大家,只要遵纪守法,做人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家人就行。”

  在这个时代,确实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想到后来八十年代发生的几次大事,有些人可能连命都没有了。

  沈先生,张秘书,杨校长和那些同学鼓掌声响起。

  杨铭不想多和他们说其他大道理。

  离开这里,简单参观龙川县第一中学的高中部,他发现除了一栋教学楼,看起来很破旧外,还有一栋旧宿舍楼,其他的,你要说条件有多好,那根本不可能。

  像单独的图书馆,实验室,化学楼,科学楼这些,都不用想了!

  即使是教学楼教室,现在也是几十个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面。

  龙川县因为水电发展不错,这里是有电力的,总比其他地方晚上复习的时候,要点火水灯或者点蜡烛来复习要好太多了。

  杨铭简单参观完这里。

  杨校长等人急忙拿出文房四宝,希望杨先生能够留下墨宝在这里。

  杨铭没有拒绝。

  拿起毛笔留下十六个大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最后提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

  杨校长等人看到杨先生为学校留下的墨宝还是很激动。

  杨铭坐轮椅往外面出去,上那辆劳斯莱斯的时候,那些学子露出羡慕,佩服,崇拜的眼神,不知道何日何时,自己也能够像杨先生那样。

  最关键,他们觉得杨先生一个坐轮椅的年轻人,都能够做到这一步,为什么他们就不行呢?

  杨铭离开前,他并没有对于龙川县第一中学承诺什么,但是,从这龙川县最好的高中部来看,这里的条件已经是这样了,更不用说其他地方了。

  在车上的时候,沈先生和张秘书和杨铭说起国内的一些情况。

  像这些事,有些属于秘闻,有些如果真的有心去查,还是可以查到的。

  “沈先生,张秘书,高考是现在国内唯一公平公正公开筛选人才的办法。当然,现在几百万高考生参加高考,只有很小一部分被录取,那真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真的太难了。”

  其实。

  在杨铭看来,这还不算是最残酷的。

  最残酷的还有接下来的高考预考制。

  1980年,经教育部规定,规定在考生多的省市,应在全国统考前进行预选,按计划招生数的3倍至5倍,选出成绩优秀者参加全国统考,但考虑各地情况不同,是否进行预选及预选办法由各地自己确定。

  高考预选成了高考路上的第一道门槛。

  1981年,高考预选被正式列入高校招生政策。

  其中,中原大省人口多、考生多,且高等院校少,是全国推行高考预选制度的地区之一。

  豫省高考预选,从1981年开始,一般会在统考前的一个月左右进行。

  运气好的,成绩好的,当年与次年连续两年参加高考均有预选,有幸的是这两年都顺利通过了预选,取得了参加高考的资格。

  但是,很多同学中有不少平常学习不错的被高考预选提前淘汰出局,没能摸一下高考大门就提前结束了高考历程。

  高考的预考制的残酷,如果不是这个时代的人经历过,根本体会不到残酷性。

  想一想,寒窗苦读十年,最后却是参加高考前的预考被淘汰,连高考试卷都没有能够摸到,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真的无法体会。

  如果没有在这高考前的预考制,杨铭觉得国内在八十年代的高考录取远比真实的录取率要低得多。

  也就是说,这个时代,能够靠自己考上大学,甚至中专,大专的学子,是真的非常厉害的精英了。

  杨铭在车上坐着,沈先生和张秘书在旁边介绍。

  他们发现和杨先生接触得多了,也发现杨先生不仅仅是香江大资本家那么简单,杨先生懂得好像远比他们知道得多。

  “沈先生,张秘书,按照现在国内每年高考人数的情况,必然是一年比一年多,那你们如何解决?”

  高考人数一年比一年多?

  对于绝大多数学子来说,这不是什么好事,意味着竞争力越来越残酷。

  对于负责高考的工作人员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意味着他们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工作人员又是一定的情况下,必然出现许多问题。

  甚至,杨铭还知道,尽管高考在这个时代来说,已经是最公平的一种筛选人才的办法,还是出现许多问题。

  其中,一些考生明明自己考上的,却是被其他人冒名顶替了。

  这种事,在这个年代,甚至,九十年代来说,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下,还是出现很多这种情况。

  沈先生,张秘书听到杨先生说道这句话,真的很震惊。

  1977年恢复高考,已经有570万人,1978年正式恢复高考超过610万人,正常情况下,今年参加高考的肯定是超过700万人了,未来可能还会更多,甚至每年高考人数过千万都有可能。

  现在杨铭不是和沈先生,张秘书说,而是和他们背后的老先生,锡老说。

  老先生和锡老都是很厉害的人,他们必然知道这个问题。

  他们发现问题,肯定也会有人去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不出意外,一刀切的预考制也就出现了。

  这个预考制在杨铭看来,不但残酷,甚至,极其不公平。

  因为预考制的可以操作的空间太大了,虽然可以截留和先淘汰一部分成绩差的考生,但是,也有一些考生除了运气不好,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倒在预考制,导致终生遗憾的。

  杨铭不喜欢这个高考预考制,现在他觉得,自己的提出,或许可以改变一下这些学子的情况。

  但是,那种情况下,到时必然有更多的学生正式参加高考,导致最终录取率更低。

  沈先生,张秘书在那思考。

  俩人也是聪明人,一时之间,似乎也不知道如何解决。

  离开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部,下一个地点是来龙川县第一中学初中部。

第312章 杨先生送给老家的大礼!

  以龙川为中心,老家客家人片区太大。

  杨铭不可能,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参观所有的中学或者小学,他能够参观的也仅仅是其中下面每个县城的小部分学校。

  杨铭知道,沈先生和张秘书安排他参观的那些中学,小学,已经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了。

  相反,如果是那些更偏远地农村小学,可能要比三角塘生产队的小学还要差。

  1979年1月26日。

  腊月二十八。

  除了代表老先生的沈先生外,还有来自代表粤省锡老的张秘书,以及粤省教育部门的负责人代表,还有来自惠城地区的相关代表。

  除此之外,还有龙川县,河源县,紫琻县,连平县,和平县等等方面教育部门的代表。

  此时,在龙川县的大会堂举行一次很重要的会议。

  参加的除了这些人,还有杨铭,杨继荣夫妇,林秀芝。

  杨铭这段时间,几乎和沈先生,张秘书走遍老家许多地方中学和小学,让老家许多人都见到杨先生的身影。

  对于杨先生既是羡慕又是佩服。

  “各位,这段时间,沈先生和张秘书一直陪同我在老家各个地方参观老家教育的情况,我发现老家的教育还是非常落后的。”

  这一点上是无法否认。

  即使后来三四十年代后,相比起珠三角那些发达城市,老家这边的教育相比确实差距很大。

  如果现在杨铭回来不作出改变,那么等珠三角的城市,开始大开发大发展的时候,这边教育很快会是恢复到历史上那样。

  “我一向认为教育是最重要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在一个家庭的希望。教育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家庭,甚至个人的命运。在其他方面来说,我暂时还无法帮助到,但是,在教育这方面,我非常重视,也不会吝啬。”

  在坐许多人,特别是教育方面的工作代表,听到杨先生这些话,真的很激动。

  他们知道杨先生说得不错,教育确实太重要了。而且,对于老家的普通人来说,教育更是唯一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经过我这些天的考虑,我决定对于老家的教育做出扶持。”

  “第一,以我和父亲的名义出资成立惠城大学。”

  现在惠城已经有粤省惠城师范学校,去年的时候,这一所大学改名为惠城师范专科学校。

  杨铭打算在这基础上,升级为惠城大学,是集文科和理科,工科等等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对于惠城大学的投资,首期我会投资3000万港币。”

  3000万港币?

  这是什么概念?

  许多人还是对现在钱没有多大概念。

  在做许多教育界代表,特别是惠城几所中专和大专的校长,老师代表兴奋地差点要叫出来。

  现在3000万港币确实可以改变非常多了。

首节 上一节 323/14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民:我背诵三千道藏转职天师

下一篇:和五个前女友上节目,我火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