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120节

  林三七听着服务员在吹牛,突然耳朵一动:

  “等等,同志,你说的莆田南日鲍,是不是那个南日岛?”

  “对呀,就是南日岛特有的南日鲍,我跟你说同志,这南日出产的鲍鱼体肥壳厚,鲍肉细嫩,煮熟后鲍肉不会明显收缩,全世界没有比这更好的鲍鱼了。”

  谁不夸自己的家乡好,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林三七的眼珠子这时候已经在乱转了。

  “还有呀,南日鲍不但鲍肉鲜美,它的壳也是宝贝呀,烤干了磨成粉就是一味中药石决明,您说这南日鲍是不是全身都是宝啊?”

  林三七心中大定,他要去莆田收购石决明,去的就是南日岛,这下对上了。

  同时心中暗喜,看来这次来胡建不会空手而归了,又找到一个财源。

  第二天,林三七先去邮电局走了一趟。

  一来是给单位发了个电报报个平安,并随时汇报行程;二来嘛也是给潘晔寄了一张明信片,告诉她自己在美丽的厦门。

  从邮电局出来,林三七开上吉普车,飞快朝莆田而去。

  莆田离厦门只有200多公里路,如果是几十年后走高速也就不到2小时,可在59年林三七足足开了一天,中间在泉州吃了个午饭。

  也幸亏吉普车是改装过的,这要是老式吉普,今天的左右脚和双手就不能要了。

  第二天,南日岛。

  南日鲍经济合作社主任要李伟华看着林三七递过来的工作和介绍信,心里都乐开了花。

  民国之前,南日岛是没有养殖鲍鱼,全部都是野生,需要人工潜入海底打捞,而这个打捞权被掌握在岛上几个地主手里。

  解放后,私人是不允许打捞鲍鱼的,所以南日岛成立了一个农村合作社,采取的政策是集体打捞,集体销售,然后集体分配模式,人人公平,不存在谁剥削谁。

  “原来是首都来的同志呀,啊呀,我们可真是盼星星盼月亮,可把你们给盼来了。”

  林三七有点奇怪,怎么这位李主任这么客气?

  但别人客气,自己也不能假装首都人眼睛长在头顶不是:

  “李主任客气了,我也是受医院委托,千里迢迢,翻山跃岭才到南日岛啊,怎么样,我要收购的石决明没问题吧?”

  采购员最怕的是当地人说没货,那就完蛋了,要么等,要么空手而回。

  “有有有,石决明我们有,你们要多少有多少,呵呵。”

  林三七一听心中大石头就放下了:

  “那就好,这次我过来是要采购500斤。”

  李主任一听,脸上笑容马上没了:“啊,才500斤啊?”

  林三七笑呵呵道:

  “500斤不少了,石决明毕竟是小众药,临床用量少。要不是数量少供销社懒得收购,我们医院也不用跑这么远亲自过来采购。”

  石决明,中医作用是镇肝、明目,治眩晕。

  其实原料很简单,就是要选用南日鲍鱼壳,把肉去掉清理干净,把壳晒干后再烘烤,最后用石锤敲碎过滤,最后过筛后得到的细粉就是石决明。

  医用的石决明必须选用南日岛出产的九孔鲍或盘大鲍,别的鲍鱼壳不行。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南日九孔鲍,你问林三七,林三七问谁去?要不发个微信问问李时珍?

  李主任脸上笑嘻嘻,小心翼翼地讨好道:

  “林同志,你看这仓库里,这么多石决明堆放着销不出去,我这个合作社主任发愁啊。你也看到了,我们就是个海岛,岛上不能种水稻也不能种麦子,粮食全靠大陆运过来。

  这么多石决明卖不出去,我们没有钱去买粮食,岛上有村民两千多人,那真的快要饿死了。林同志,你们首都中医院是全国最大的医院了,能不能多采购一点,行行好吧。”

  林三七眨眨眼,不解地问道:

  “不对吧,难道除了我们首都中医院,其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中医院不来采购的?”

  李主任请林三七坐下,亲自泡了一杯白开水这才解释道:

  “也不满你说,石决明本来用量就不大,原来福州有几家商行长期来收购的,再卖到全国各地去。现在不是解放了嘛,私人诊所都不能开了,这个这个……”

  林三七懂了,私人中药铺、中医诊所都没了,下游需求就没了,那做为上游原料商也没办法出货了。

  就靠全国为数不多的几家中医医院,再加上石决明又是小众药,所以自然无人采购了。

  甚至很多省份的中医院已经改了药方,放弃使用石决明,也就是首都中医院“财大气粗”,专门派工作人员来采购。

  林三七眼珠子转啊转,决定把话题引到鲍鱼身上去。

  “那也不对呀,李主任,石决明没销量,可你们的南日鲍可是闻名世界呀。

  我之前在厦门绿岛饭店吃佛跳墙,那里的工作人员非常推崇你们的南日鲍,还说正宗佛跳墙就要用南日鲍才好吃。

  那你们的南日鲍销量一定很好吧?你们占了天下独一无二的鲍鱼,还怕卖不出去不能换粮食?”

  李主任一听,脸上的苦笑皱子就更深了,腾一下就站了起来:

  “林同志,走,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南日鲍鱼干。”

  林三七跟着李主任往旁边另外一个仓库走去。

  刚打开门,林三七就看到仓库里面全部都是上下叠放起来的平底圆形竹簸箕,里面放着一只只已经晒干好的鲍鱼,呈再出金黄色泽。

  林三七闻了一下:“呀,好香呀,哇,这么多鲍鱼干。”

  李主任听了有点得意:

  “那是,我们南日鲍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我们的鲍鱼无论是颜色、气味、味道、形状都是一流的,瞧瞧,多粉嫩,非常诱人,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只有低档次的垃圾鲍鱼闻起来才是一股子海腥味。”

  (林三七心想,你个坏老头最好说的是“鲍鱼”,否则这话都过不了审……)

  腹诽后林三七拿过一个鲍鱼干在手上,然后有点惊讶:

  “哇,怎么个头这么大?比我的手还大,李主任,这算是两头鲍了吧?”

  李主任点点头,连连夸奖:

  “林同志不亏是首都出来的,有眼光,这个的确是两头鲍,就这一个鲍鱼差不多是300克。”

  “咦,两头鲍不就是半斤嘛,应该是250克才对呀。”

  “林同志你有所不知,我们传统的鲍鱼秤重是按司马斤来算的,一斤约等于605克,以前有句行话叫千金难买两头鲍,说的就是这种。

  你别看两头鲍现在只有这么大了,这是因为鲜鲍在晒制过程中要损失的90%重量,所以反推一下,新鲜带壳鲍鱼从海里捞出来的时候,重量大概有3000克,也就是现在的6市斤。”

  林三七更惊了:“哇,一个鲍鱼6斤重,那不是得这么大了,比盘子还大呀。”

  李主任呵呵一笑:

  “这还仅仅是两头鲍,还有一种更罕见的单头鲍,捞出来的时候跟脸盆似的大小。闹,林同志你看看,就这样的,够大吧?这个以前都是当作贡品献给皇上的。”

  林三七接过单头鲍,心里想的是都是这么大??!!拿到2013年可以卖多少钱啊??!!

  “乖乖,李主任,你们有这么多极品鲍鱼干了,那肯定很多人抢着买吧?”

  林三七又不傻,这位合作社主任这么热情拍他的马屁,还拉着他到仓库来看鲍鱼干,好几个仓库堆得跟小山似的,明显就是滞销了。

155.第154章 一斤米换两头鲍

  155.

  毛想想好了,如果林三七没兴趣,也不打算多逗留,肯定就是付钱拿药材走人一气呵成,谁有闲心去参观鲍鱼仓库?

  但林三七知道这个时代规矩多,麻烦多,所以他要收购这些鲍鱼干绝对不能先开口。

  万一被当地人怀疑,扭送派出所,自己可是一个经不起细查的人。

  所以要引导,让对方自己先开口。

  李主任目的不纯,林三七目的同样也不纯,老狐狸对上了小狐狸而己。

  于是林三七是有意无意把话题围着鲍鱼在转,甚至故意拿话塞李主任的心。

  果然,李主任一听别说苦笑了,他就快要哭了:

  “哎哟喂,林同志,你们首都人哪里知道我们海岛人的苦啊。

  你看到的这些鲍鱼干,在清朝时的确是当贡品的,那些官宦人家喜欢得很呐,当年根本就不愁销量。后来大清亡了,那些军阀资本家还在,销量也没问题。

  可是,可是……”

  李主任刚要发牢骚,突然想到了什么,马上不敢说下去了。

  其实林三七怎么会不懂呢,后来解放了,官老爷、资本家、大小军阀没了,而这批人恰恰原来就是南日鲍的最大消费者。

  现在消费者都没了,除了少数老字号,全国大小饭店基本都关门了,那鲍鱼干卖给谁去?

  李主任看左右无人,这才叹着气继续诉苦道:

  “现在咱们的鲍鱼呀,主要就是供销社在少量收购,可是林同志你也知道,这几年咱们国家天灾不断,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了,谁还有钱吃鲍鱼呀。”

  林三七这就有点奇怪了:

  “不对吧,我早几天在厦门吃的佛跳墙,一盅就要收我20元,超贵的,你们这些鲍鱼应该卖高价才对呀。”

  李主任轻轻摇头:

  “佛跳墙是我们胡建省的名菜了吧?可是能做佛跳墙的饭店现在全省只剩下3家,一天也卖不出几份,你说这鲍鱼消量能有多少噢。”

  鲍鱼消不出去,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消费地区的限制。

首节 上一节 120/3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同时穿越,我制霸了诸天万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