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最强太子爷,制霸全球经济 第293节
只见一个中年男人,率先走出。而后快步来到另一侧,亲自打开车门,恭敬的将一位面容抖擞的老者请下车。
来人,正是郑定邦和刘立勋。
“郑老,您到陈家做客,真是让陈家蓬荜生辉!”
陈国华第一时间走上前,语气激动的看着郑定邦,说道。
“国华,许久不见,你看起来还是这般硬朗,一如你当年的风采。”
郑定邦望向陈国华,眼眸泛着精芒,脸上更是不经意的露出和蔼笑容。
尽管如此。
他常年身居高位,一言一行都散发出不怒自威的气场。
除了陈国华和陈天铭神色如常外,其余众人多少还是受到了影响。
毕竟。
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郑定邦。
有这种反应,一点都不奇怪。
“郑老谬赞了。”
“知道您要到陈家做客,我早已备好了茶水和点心,您里面请。”
陈国华做出请的手势,语气恭敬的说道。
“好,有心了。”
郑定邦颔首点头,随后便迈步前进。
只是眼睛余光,不经意的朝陈天铭瞥去。
毕竟现场中,唯有陈天铭一个年轻后辈。
而他又与陈家一同出来迎接。
因此,他的身份便不言而喻。
陈天铭也感受到了郑定邦的扫视,不过他一脸淡然,并未感到任何不适。
一行人。
很快就抵达陈家会客厅。
随着众人落座,管家把准备好的茶水和点心,端到郑定邦和刘立勋桌前。
他们是陈家贵客,隆重招待也在情理之中。
“天铭,过来,向郑老问好。”
陈国华清楚的知道。
郑定邦此行,就是冲着陈天铭而来。
所以,不等郑定邦开口,陈国华目光便看向陈天铭,示意让他主动跟郑定邦打招呼。
闻言。
陈天铭立马起身,不卑不亢的走到郑定邦身前,语气中充满敬意:“郑老,晚辈陈天铭,向您问好。”
“你就是陈天铭?那个书写了经济方针和一系列经济建设的推行政策的优秀小辈?”
郑定邦抬眸,目光很快落在身上,仔细的打量了一番。
模样倒是生得俊俏,而且气质非凡。
“嗯,是我。”
陈天铭微微点头。
“你写的那篇文章,我看了。”
“立意深远,塑造性很强,非常贴合我们龙国当前经济形势。”
郑定邦言语中满是赞赏。
看得出来,他对陈天铭评价很高。
这一幕。
落在陈国华,以及陈家众人眼中,令他们感到非常激动。
“郑老过誉了,那些不过是晚辈个人拙见,不及的您胸中沟壑万分之一。”
对于眼前这位内阁元老,郑定邦。
陈天铭也是有所了解。
郑定邦,男,汉族,1922年出生于鄂北省乌江县钱塘村。
1938年参军,加入革命斗争。
从大头兵做起,靠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和机敏的头脑,在上百场枪林弹雨的战役中,不断完成上级指示和各种艰巨任务,立功授奖无数。
仅仅几年时间,职位就一路飙升。
连长,营长,团长,再到作战参谋长。
与爷爷陈国华一样,都是从战火中淬炼,从微末一步步崛起的铁血英雄。
建国后,凭借军中获取的众多功劳,被授予开国十大上将,并且位列前茅。
后来。
经国家开会研究,他被委派去毛熊国深造,进行经济建设方面的研究。
回国后,更是被中枢委员会一众推举为内阁元老,主管龙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权势滔天。
哪怕是中枢委员会的长老们,也要敬重三分。
第284章 极高的评价
因此。
尽管陈天铭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有着清晰的判断。
但在眼前这位内阁元老,主抓国内经济建设发展的大领导面前,自然不敢太过放肆。
毕竟。
要论能力和眼光,郑定邦未必比陈天铭差上多少。
“哈哈。”
“你个小家伙,嘴巴倒是挺能说的。”
对于陈天铭的讨好和吹捧,郑定邦忍不住摇头轻笑。
若是其他人,他指不定要好好说教一番。
可陈天铭年纪尚轻,话语中又带着几分真诚。
最难能可贵的是,陈天铭是个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再加上,他是陈国华的宝贝孙子。
爱屋及乌,郑定邦对陈天铭的好感剧增。
“来,到我这边坐。”
“跟我好好说说,你这些年在国外的见闻,以及当初写下这篇文章的初衷和想法。”
郑定邦朝陈天铭招了招手,示意他到自己旁边的位置坐下。
陈天铭看了眼爷爷陈国华,见他没有反对。
于是,便径直走了过去。
“郑老,您老应该清楚,七年前我去了M国留学。”
“一开始,我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金融领域有很多划分,我经过研读国外经济学家的著作,以及相关书籍,才明白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趋势。”
“后来,我尝试着把相关理论用于实践,结果得到了很大的反响。短短几年时间,我在国外创立华盛资本资产暴增,影响力也是日益增强。”
“那时我就在想,我是个龙国人,既然我是搞经济的好手,为何不回国发展,帮国家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把国外的产业交接好后,就选择了回国。”
“回国后,创办了投资公司,开始在各个行业布局。并且,以龙国现阶段国情,以发展经济建设为核心,更好更快的帮助国家发展经济为主旨,写下了那篇经济方针,让爷爷出面上交给国家。”
“毕竟我并没有入仕途的打算,所以只能以这种方式,略尽绵薄之力。”
陈天铭坐下后,便对郑定邦侃侃而谈,丝毫没有表现出半点紧张和怯场。
仅凭这点,就要比大院其他年轻子弟,强上许多。
少年老成,心思细腻,能力超群。
此刻。
陈天铭在郑定邦眼中,分量不断加重。
“好好好!!!”
上一篇: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