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 第14节
所以徐申学琢磨了一番后道:“线下渠道方面还得继续扩展,此外也不要把目光局限在华强南里,而是要大胆的走出去,前往外地建立自有一级乃至二级渠道!”
“渠道是企业的脖子,而我们不能让人卡着脖子!”
说着,徐申学放下报告书:“但是也要谨慎注意一些,不要引起现有渠道商的注意反弹,现阶段不要去有现有渠道商覆盖的区域,而是要去一些现有渠道商尚未覆盖的区域去建立自有渠道!”
“建立自有渠道虽然很难,但是就算是难也要做,我们不能因为建立自有渠道困难就不去做了,不然以后出了什么问题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白启文也点头道:“建立自有渠道是我一直想要推动的事,之前因为各种问题无法成行,而现在来看的话,时机已经比较成熟了!”
“尤其是经过十一月以及十二月这两个月的高频机海战术后,我们威酷牌手机陆续推出来了十多款新手机,再加上原有的二十多款手机,这样算下来的话威酷牌手机已经拥有了大概四十款在售手机。”
“尽管对比那些大品牌来说,我们的威酷手机型号还显得比较少,但是也勉勉强强能够撑起来渠道体系了,毕竟很多街边小手机店的规模本来就小,哪怕是做我们品牌的专卖店模式,这几十款手机也差不多够用了。”
“而且大部分手机店他也不会做专卖店模式,而是多个品牌一起卖,什么好卖他们就买什么,如此情况的话我们也有众多机型可以供给他们选择!”
“并且我们的威酷320还是比较有潜力的,有这么一款热门机型带头冲锋陷阵,对我们建立自有渠道还是很有帮助的!”
徐申学道:“嗯,准备好相关人手去做吧,我也不给你太大的压力,一个月里先把框架搭起来,把渠道情况摸清楚!”
等白启文出去了后,徐申学又翻出来了最近的各线下渠道的销量统计,但是这种统计意义不大,因为根本没有区域销量统计。
作为厂商,威酷电子甚至都不知道自家的手机被那些渠道商卖到哪里去了,也不知道某个地区里什么型号的手机最好卖,当地的消费者有什么比较独特的需求。
如此也就无法针对性的进行市场销售调整,产品研发调整。
为了后续更好的掌控渠道,也是为了更好的获得市场反馈,建立自有或可控的省级乃至市级渠道体系已经很有必要了。
不过还是那句话,建立自有渠道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成本!
你不可能说在某个省份开个销售的分公司,然后就说在这个省的渠道就算建立起来了……你还得摸清楚当地省份的市场情况,然后找到大量的合格的当地手机渠道商,让他们代理你的手机,然后你才能把货给铺出去让消费者看到。
这个过程对于一家没什么名气的杂牌手机而言,可不容易!
大牌手机一说招募代理商,人家抢着来……但是你一杂牌手机说招募代理商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所以徐申学也不会去催促市场部的同事,先搭建好框架,然后慢慢来,一个市一个市,一个省一个省逐步推进。
反正现在的线下渠道也还凑合,同时线上的销量也在逐步扩大,两者相加实际上已经开始逼近威酷电子的手机产能极限了。
时间进入09年一月份后,线上小蓝手机的S1,S2这两款手机持续热卖,线下的威酷320也卖得不错,其他线下各机型虽然单型号卖的少,但是各机型加起来总量也不小。
最终两个品牌的销量已经占满了威酷电子的产能……市场部在上个月就已经不接代工订单了,把现有的代工订单做完了后,这些新腾出来的产能大部分用于了小蓝手机,部分用于威酷手机。
但即便如此,产能也被逼到了极限!
产能不足,成为了威酷电子有限公司进入新年度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此在元旦过后的公司高层会议里,众人是带着幸福的烦恼……
上一次众人皱眉的时候还是因为手机卖不出去,但是这一次却是因为手机卖的太好,产能跟不上!
穿着一身西装的白启文一如既往的进行报告:“上个月,也就是十二月份里得益于小蓝S1以及后半段上市的S2的带动作用,我们的小蓝手机销量达到了两万一千台!”
“威酷品牌则是因为320型手机的带动,整体销量达到了三万一千台!”
“此外还有贴牌手机也卖了一万八千台,而这部分业务目前已经停止,全部订单已经完成并交付客户,暂时也没有接受新的代工订单,这部分产能已经在月底的时候就开始转而供给自有品牌手机。”
“上述三部分相加,我们一共销售了七万台手机,再一次打破了我们公司的月销量记录!”
“但是因为产能有限,这个月开始我们市场部不得不让渠道商排队拿货,但是诸位要知道,我们可是在华强南市场,市场变化周期是非常快的,人家渠道商不会傻乎乎的等着我们排队生产再拿货的,而是会转身就去找其他厂商拿货!”
“目前市场上,已经少量出现了高度模仿我们威酷320手机的竞品,我们在线下渠道的拳头产品320手机已经开始面临同质化产品的竞争!”
“鉴于目前我们的自有产能不足,短时间内也无法迅速扩充大规模的生产线,我建议寻找代工!”
“找代工的话,哪怕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工成本,但是总体来看我们还是能赚不少,最主要的是维持了渠道商的信心,避免渠道商转投别家!”
“我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渠道商变成别人家的渠道商,然后反过来和我们竞争吧……”
徐申学听罢道:“代工是一个不错的可选项,市场部方面开始推动,寻找可行的合作厂商!”
围绕着华强南这个超级大市场所建立的中小型手机工厂多了去,很多都是可以做代工的……之前威酷电子就是其中之一。
只要你有订单,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代工。
(本章完)
第22章 不懂技术的老板
徐申学很清楚,提升自主产能不是一时半会的事,但是又不能因为产能不足就停止接单放弃市场,所以寻找代工就成为了威酷电子的唯一可选项。
敲定了寻找代工以缓解产能不足的决议后,会议还在继续。
市场部、行政部以及人事部门乃至采购部门等都做了报告,而报告之后大多也提及了如今部门人手不足,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编制以增加人手。
这是业务扩大之后的必然,所以徐申学也是一一审批之后批准一部分!
为什么不全部批准?
因为你敢今天全部批准,明天他们又会找理由说人手不足申请更多的编制请更多的人。
人员扩充是需要的,但是也不能乱来,毫无节制的增加员工数量,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那么很快就形成人员臃肿,人力成本大幅度增加。
但是,有一个部门是例外,那就是研发部!
研发部说要招多少人,徐申学一向来都是全部批准的……但问题是,正常情况下招不到!
因为研发部缺乏的不是功能机业务的研发人员,而是缺乏智能机项目的研发人员,而智能机项目的研发人员它不好招……
威酷电子公司给这些智能机项目的工程师们开出来的待遇,其实已经超过市场价了……比如搞系统的,但凡你懂点安卓系统的皮毛,哪怕是个二本计算机的本科应届生,威酷电子都给你直接开四千五起薪,转正后工资还会再加,看个人情况到五六千甚至更高。
普通硕士应届生,起薪就是七八千,知名高校的本硕,起薪更高。
然后这还不算项目奖金,年终奖这些东西。
这些应届生进来的苗子都还好,能找到。
但是技术骨干,能带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就难了。
因为市场上就没那么成熟可用的智能机项目人才给你招啊。
这就很尴尬了!
研发部的谢建勇天天说智能机项目缺人手,人事部的罗毅年天天在外头跑,到处托关系找人,最终也才溢价不少找来了八个算得上技术骨干的人才……
其中好几个还是大老远从外省挖过来的,除了给溢价薪资外,其他各方面福利待遇都给直接拉满了。
不拉满不行啊,你得看看威酷电子挖人的时候,竞争对手是谁……是华威,是联翔以及其他一些大手机品牌厂商啊!
时间进入2009年这个时间节点后,但凡有点进取心,或者说不愿意慢性死亡的大手机厂商,一个个都开始搞智能机了。
但是能搞智能机的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又不是大白菜,哪来这么多啊!
所以这有限的高端人才就引起了各大手机企业的哄抢,导致溢价现象极为严重。
在这场人才争夺大战里,目前的威酷电子的吸引力太差,勉强拿得出手的就是一个互联网手机品牌小蓝手机,然后再加上一个线下品牌威酷手机。
整个威酷电子的手机加起来月销不过六七万台,还是低端功能机,出厂均价才三四百块,而月营收额也才两三千万。
在手机行业里属于典型的小杂鱼!
这种级别的公司在很多技术人员看来,是没啥希望的,说不准不用几个月,就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智能机项目黄掉了。
谁也不愿意刚入职几个月就被裁员啊,所以他们也有顾虑!
怎么打消他们的顾虑?
除了常规的画大饼讲前途之类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待遇给足了。
如此情况下,还能勉强找过来七八个高端人才充任各研发小组的组长…
年薪清一色的三十万以上,有个搞硬件的大佬年薪五十几万,比他谢建勇都高……那薪资表看着研发部经理谢建勇肝都痛!
唯一让他有所安慰的是,这招进来的骨干虽然挺贵的,但是技术没的说,做软件的那几个一进来就直接带团队,开始了安卓系统的全面定制优化工作。
而做硬件的那几个,技术也是没得说,刚开始进来那几天,谢建勇觉得这些人和自己的水平应该在同一级别。
不过过了个把星期,等他们适应了工作后,干起来就把他谢建勇甩一边了!
对此,谢建勇只能说,不是我能力不行,而是我岁数大了……要是换十年前那会,分分钟把你们干趴下!
靠着这八个高薪招来的组长级别的技术大佬,然后再带着大几十个各领域的工程师,研发部的智能机项目组才算是勉强进入了高速研发的轨道。
但就这……还是不够!
在这年头研发一款新的智能手机,虽然硬件都可以采购,系统也是用安卓,但是在缺乏了联科那种交钥匙方案的情况下,什么都要自己搞,并且市面上除了个HTZ外,还没有第二个参考对象!
此外徐总已经明确提出来了,不要HTZ那种滑盖智能机,他只要颜值爆表的全触摸屏智能机。
且对拍照,运行速度等性能以及机身外观,以及尺寸厚度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
如果没有这些苛刻要求,其实单纯把芯片等零部件组装起来,再塞进去一个安卓系统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你要把这些零部件塞进那小小的手机机身里啊,而且徐总还要求机身一定要轻薄,机身厚度不能超过十毫米。
那些工程师们看到徐总之前提出来的设计要求时,当场就个脾气暴躁的工程师秃头黑眼圈小年轻开口说脏话:说着什么他一个不懂技术的富二代懂个屁,他知道要把机身减少一毫米的厚度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吗?
后来好说好歹,谢建勇找到徐申学说了半天,才让徐申学放弃了把机身厚度限制在十毫米内的要求,但是徐总表示,最多就是十点五毫米,不能再多了!
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极致!
薄,这是徐申学对第一款智能手机的重要要求,有了这个薄,才能进行一系列的手机外观的颜值设计,进而让人一看就觉得赏心悦目,充满工业美学的手机。
为了这个薄,徐申学甚至都在这个年代里准备使用不可拆卸电池了……你说我折腾了那么多,几千万砸下去,你还给我做个十二甚至十三毫米厚的手机?
你看我长的像是冤大头的样子吗?
前两天徐申学在去研发部查看智能机研发情况的时候,就这个问题还临时讲了个话,他说:“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第一时间就说不可能,做不到,而是要先暂停,在脑子里好好的想一想怎么去做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