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界之主从四合院开始 第125节
高建德来去匆匆,李铭也就没出去。
不是正式场合,规矩没那么多。
娄晓娥洗好饭盒回到屋里,看到李铭懒散的样子,白了他一眼,把饭盒放橱柜里。
看娄晓娥忙完,李铭拍了拍身旁的席子,示意娄晓娥。
娄晓娥顺着他的意也躺下。
“忘记跟高连长提议大灶头旁边加两个小锅了。”
“怎么加?”
“就在大铁锅的边上,砌灶头的时候就计算好。北方大多一个灶头一个锅。南方不止一个大锅,还会有用来装水的小锅,小锅是用余火加热。”
“你懂的真多!”
“那是!欸,怎么感觉变大了一点?”
“快要来大姨妈了。”
两人说着闲话,蜜里调油。
太阳快下山之前,高建业的声音传来了,“小铭哥!”
高建业虽然调皮捣蛋,但是能读初中,成绩也是还可以的。
这时候,连一年级升二年级都要考试合格才能升级,不合格就留级跟新入学的一起继续念一年级。一、二年级还好,有的人三、四年级可能留好几回,人家初中都毕业了,他小学才毕业。
小学升初中那更是要考试,农村的升学率10%左右,名额不多。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也差不多是10%。能考上高中的农村学生,那已经是百里挑一。主要是师资不足。
全国来讲,也比较复杂,单单小学就有六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有初小四年+高小两年等几种情况。
社办高中还没有全面铺开,城市里工作难找的高中生,在农村还是挺金贵的。
很多知识青年下乡后都是担任支书、会计、保管员、记分员、老师、电影放映员之类比较好的岗位。
69年初高中复课的时候,社办高中全面铺开,在农村,高中生也就不咋地了,就剩中专生吃香了。
中专生也不全是有分配单位。
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一般返回原单位、原地区工作。
原来非国家职工的学校毕业生,应根据当年劳动指标的需要和可能分配工作。可以分配到全民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分配到集体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也可以下乡参加农村建设。
61-62年,经济困难,‘支援农业建设’,大批学生回乡务农,撤并、停办学校。
63-65年,小部分招生,初高中都能参加考核进中专。分配工作一番波折。
66-69年,全都停了。
70-76年,各地陆续恢复办学,除了71年没招生,6届都是推荐上学,推荐资格是初中生工作两年。
77-81年,中专是高中生才能考。77年的时候,高考结束两天就是中专招生考试,规定不能兼报,但有些人高考完私下又去考中专。
82年开始,地区、县级的财政、师范和卫校招收初中生,但是数量极少,每个县仅招生100人左右。
86年开始,省部属的中专院校也招收初中生。这下中专报考难度就大增,出现中专录取分数比重点高中分数高的情况。特别是农村初中的优秀学生,基本是优先报考中专。
93年提出取消分配的政策后,加上农村经济变好,选择比较多元,中专生那就一年不如一年。
房间里。
娄晓娥还在整理被弄乱的衣服。
李铭早已到院墙边,“建业,放学回来啦。”
“我刚刚放学回来,听说你来了,我就先跑过来看看。”高建业是因为离公社初中近,才能每天回家住,省下住宿费,离得远的学生可省不下来。
“那你还没回家吃饭,先回家吃饭,吃完了过来玩,到时我带你晓娥姐一起去捉泥鳅。”
高建业问候道:“晓娥姐也来了呀。”
“建业你回来了,我刚刚在洗碗收拾。”娄晓娥撒了个小谎。
第163章 约会好节目
高建业询问道:“小铭哥,你刚刚说要去捉泥鳅,是今晚就去吗?”
“嗯,我连松明灯都准备好了。”
高建德远远就开口道:“建业,赶紧回家吃饭去,我都准备好了。”
只见高建德也弄了个松明灯,一个竹篓子,一把铁钳子。
高建业闲聊了两句就跑回家吃饭去了。
李铭、高建德、娄晓娥三人就在没有院墙的小院子里闲聊。
高连长带人把花盆送回来,一群半大小子也跑来。
小院子一下热闹非凡。
大多是李铭在讲,讲外面的农业生产先进事迹,也算是开阔他们的眼界。
他没讲城市里的情况。
在没办法改变的情况下,有些事情其实不知道比知道更好。
天慢慢黑下来,各回各家。
李铭把早准备好的五六寸长、手指头粗的松明放入铁线绕的网兜中,他用火柴把松明引燃,就做好了松明灯。
娄晓娥也换上了雨鞋,李铭把松明灯的长柄交给娄晓娥拿着。
李铭手持长柄叉子,肩上背着一背篓松明,走在前面。
娄晓娥拿着长柄的松明灯,腰间系着一个小竹篓,跟在后面。
熊熊燃烧的松明灯能照亮三四米的范围,足够李铭看清楚水中的泥鳅、黄鳝。
他用叉子对准泥鳅身体的中段,迅速叉下去,叉子中间留的缝隙,刚好夹住泥鳅的身体。
李铭迅速提起叉子,在水中轻轻晃动两下,把泥沙杂草洗掉,泥鳅还在叉子中。
他再把叉子伸到娄晓娥腰间的小竹篓上方,娄晓娥用手指轻轻一划,泥鳅就掉进竹篓里。
一开始娄晓娥还比较慢,尝试了几次后,就很熟练顺利。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由于叉子直接进入水中,接触面小,水体没有被弄浑浊。那些被惊吓到的泥鳅也没跑远,傻乎乎的趴着,李铭一一戳过去,全都进小竹篓里。
没用多长时间,李铭喊话道:“建德,建业,你们捉到多少了?”
“才二十多条吧,估计1斤左右。”高建德回话道。一斤泥鳅有20-40条,得看大小。
“那你们先停一停,我这小竹篓已经有三斤多泥鳅了,勒得晓娥不舒服,换你们来。”
“小铭哥,你那么快啊。”高建业吃惊道。
“比较小的泥鳅,我还都放过它们了呢。”李铭的速度力量,泥鳅岂能跑掉,制约他收获量的是水渠里的泥鳅数量。
高建业说道:“要是稻田里水稻割掉了,就更方便我们捉泥鳅。”
高建德打击道:“想得美,等稻子收割后,泥鳅都要藏泥土深处躲起来过冬了。”
四人汇合到一起。
娄晓娥把竹篓解下来,拿给高建业。
“小铭哥,你这方法捉泥鳅真快啊。”高建德佩服道。
“小铭,刚才说好了等会让我试试的。”娄晓娥刚才就跃跃欲试。
“等会你们三都试一试。”
“建德、建业,你们两先来。”娄晓娥礼让道。
高建业开心道:“嘿嘿。那我先来,我先来。”
高建德肯定不会跟高建业争这个。
“建业,我示范给你看一遍。”李铭先比划了两下,直接插中一只泥鳅,收进竹篓里。
他把长柄叉子交给高建业,“对准泥鳅身子的中间,看准就插下去,动作要果断迅速,不能犹豫,你犹豫了速度就慢,慢了泥鳅就跑了。大胆操作,反正不准可以再来。”
高建业回道:“小铭哥,我记住了。”
娄晓娥、高建德也仔细看着高建业操作。
高建业失败了几次,找到感觉后也成功了一次,喜笑颜开。
高建德跟着试了几次也成功了。
娄晓娥一次就成功,让她小有成就感。
高建业给娄晓娥提松明灯照明,两人走在前面继续找泥鳅。
李铭、高建德稍稍跟在后面,李铭闲聊道,“这比你们用铁钳子去夹,快速方便吧?”
“快好几倍,就是还不太熟练。”高建德说道,之前是高建业给他照明,他动手夹泥鳅,自然知道其中速度对比。
“我把泥鳅叉子就留在院子里,你们要用就拿去,多试几回就熟练了。”
“泥鳅费油,也就偶尔尝那么一回,倒是用来喂鸡鸭挺好的。”
上一篇:遇见青梅,从幼儿园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