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重生1975:开局撕毁回城调令

重生1975:开局撕毁回城调令 第804节

  崔前进则是接口道:“你这算啥,鲁东大学好歹也是个国家重点大学,看看我,堂堂塞北省高考探花,结果就报了一个塞北大学,你说我亏不亏?”

  周扬笑了笑说道:“你们两个的分数确实是有点浪费了,但要说亏的话,倒也算不上,毕竟想你们这种考了高分儿而报了稍差一点的学校比比皆是!”

  他这倒不是刻意安慰王平安和崔前进的,今年像他们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常见了。

  比如说后世著名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戴建业,他也是今年参加的高考,分数为289分,最终报考了录取分数线只有189分的华中师范大学,足足超过了录取分数线100分。

  而今年京城大学在楚北省的录取线只有270分,就这样戴教授和京城大学失之交臂。

  崔前进笑了笑说道:“那倒是,反正我的要求也不高,只要能读大学就行,在那个学校读都行!”

  王平安的心态也不错,接口道:“对,有大学读就不错了,还要求啥呢!”

  正说着,周扬突然瞅到大红柜上的座钟的指针已经快七点钟了,电视节目马上就要开了,当即将电视打开了。

  这年头的电视节目一般都是从晚上7点开始,第一个节目便是电视新闻,但是就在今年元旦之后将电视新闻改成了《新闻联播》。

  果然电视刚打开,画面一闪便出现了京城电视台的那位熟悉的国脸主持人。

  周扬当即拧动电视机右上角的调台器,将其调到塞北省频道。

  此时省台也在播放新闻节目,但并不是同步转播京城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而是播放的地方新闻。

  在看到地方台熟悉的主持人之后,屋里的众人都安静了下来,静气凝神,所有人的目光都定格在了电视屏幕上。

  同平时一样,地方新闻最先报道的是省领导们的动态,通常是按照职务的高低逐一报道。

  领导动态结束之后,接着便是省内经济大事或者是重大活动。

  转眼间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但是始终没有提到高考的事儿。

  就在大家以为今天不会有关于这方面报道的时候,突然端庄大气的美女主持人突然说道:“下面报道的是我省高考的最新动态,从省教委获悉,我省的高考招生工作已经进入了最后的体检和政审阶段了,目前通过文化课考试的考生将陆陆续续接到省招办和各高校发出的体检通知书...”

  “此外从省教委获悉,我省参加今年高考的人数为22万人,通过文化课考试的有5万七千人,比例位于全国之首。且值得一提的是,我省今年高考的文理状元王平安和李幼薇竟然是同一个村子的,均出自云山县团结公社八宝梁村...”

  还没等主持人说完,周家正屋里所有的人都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

  随后,王平安、崔前进等人迅速来到院子里,然后将自己带来的“二踢脚”炮仗点燃。

  很快,响亮的炮仗声就响彻整个八宝梁村!

  而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大队部院子里,这边的人更多,“砰砰”的炮仗声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经久不绝...

  ...........

  PS:第二章送到!

  求一下免费的小礼物,谢谢大家!

第959章 :持续报道!

  转眼间,两天过去了!

  在过去的这两天,八宝梁一村双状元的热度非但没有降低,反而越发的火爆了。

  现在几乎全省的老百姓都知道云山县八宝梁村一下子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探花,大家伙儿闲来无事,都在讨论这事儿。

  除了这件事情本身确实让人感到震惊,能引发老百姓的好奇心外,省报记者刘成等人持续不断的报道也在客观上维持了这件事情的热度。

  刘成在1月9日便以省报头版的形式刊登了“一村双状元”的文章,紧接着在1月10日再次跟进,报道了八宝梁村的知青社员们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

  结合他在八宝梁村实地采访得到的情况,刘成对于这个全省老百姓都非常关注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根据刘成的分析,他认为八宝梁村的考生们之所以能在这次高考中大放异彩,固然是考生们自己拼搏努力,但更重要的还是村里的支持。

  首先是村里在接到恢复高考的通知后,立即作出反应,在生产任务极为繁重的情况下做出让考生脱产备考的决定,这在生产为王的年代是难以想象的。

  更为重要的是,村里不但让参加高考的同志安心复习,还专门组建了高考补习班,请了名师指导考生们复习。

  其次,村里从开证明、报名到报志愿、参加高考,整个过程中全都是统一安排,全力支持。

  不像其他地方的考生那样,本身就没有多长的时间复习,还有腾出大把的时间去跑证明,去报名什么的,让大家有充足的时间学习。

  再就是,村里还给每个考生都准备了齐全的复习资料,从初中到高中的教材一样不落都有,此外还给每人都准备了一套《自学丛书》,还有各科的模拟试题。

  村里全力支持,考生努力拼搏,名师因材施教,这才有了这次八宝梁村令人惊艳的结果!

  而省报的跟进报道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尤其是那些家里有适龄考生的家庭,纷纷给报社打电话,询问八宝梁村的考生们用的是什么复习资料和模拟试题。

  还有人则是询问八宝梁村的补习班今年还开不开了,他们也想将自己家的孩子送过去,花多少钱都行...

  在接到市民群众大量的反馈,再加上刘成在八宝梁村采访的时候也多次听那边的知青们提到复习资料的事儿,他当即决定针对这些复习资料做一篇专题报道!

  于是乎,在1月11日,省报的头版再次刊登了一篇名为《5万7千考生金榜题名,塞北省是怎么做到的!》的报道。

  这篇报道是以省电视台发布的那则“全省22万考生,通过文化科考试的有5万7千人,比例居全国之首”的报道为切入点,对这事儿进行了分析。

  要知道,自古以来塞北省这边就是文化弱区,这个自古甚至于可以追溯到科举制度最早实施的隋唐时期。

  至于近代以来就更不要说了,塞北省虽然算不上文化荒漠,但也差不多。

  大多数时候,这里的考生都属于那种被人照顾的类型,完全没办法和南方的那些文化强省相提并论。

  但就是这样一个文化弱省,却在今年的高考中大放异彩,近四分之一的考生通过文化科考试,就算是向来出状元的江浙地区都比不上今年的塞北省,创造了一个高考奇迹。

  以至于这则报道刚刚出来的时候,绝大多数人还以为是搞错了,塞北省怎么可能力压京津冀、江浙沪等地呢?

  但省电视台属于绝对的官媒,他们的新闻稿那都是经过严格审核的,绝对不会出现假消息,更何况高考这种全民关注的事情,更不可能出错了。

  于是乎人们便忍不住想要打听一下,塞北省这边到底是怎么做得到的呢!

  而省报的这篇报道给出了答案!

  根据撰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刘成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塞北省沾了上山下乡的光,囊括了全国适龄考生中最优秀的一批人才。

  塞北省属于地广人稀、老少边穷之地,因此这里便是上山下乡的最终目的地,也就是说城里来的知青大部分到了这种苦寒之地。

  在过去十年间,塞北地区至少接纳了一百多万知青,单单建设兵团这边292万职工当中,知识青年就有近110万,其他地方接收的知青也有三十多万人。

  而这些知青大多数是来自大城市,且都是接受过相当程度教育的年轻人。

  可以着这么说,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不管是京津冀地区还是江浙沪地区,他们的适龄考生都不在本地区,而是到了塞北或者是更为偏远的地方了。

  就拿塞北省此次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75%是外来知青,本地人只占了很少一部分。

  第二个原因是,塞北省这边的考生沾了一个印刷厂的光,让他们有了备考利器,所以才会在考试中攻坚克难,战无不胜!

  刘成在文章中特别提到,这次塞北省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离不开一个印刷厂——八宝梁印刷厂。

  就是这个印刷厂,在此次高考期间印发了全套的复习资料,包括《数理化自学丛书》和《史地生自学丛书》,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搜集历年高考试题,汇编了全科的模拟试题。

  据了解,在高考前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八宝梁印刷厂通过省新华书店,陆续向全省售出各种自学丛书七八十万套,模拟试卷数百万册。

  在别的地区的考生们,因为没有合适的复习资料而浪费时间的时候,塞北省的考生们却已经开始系统的复习了。

  而且他们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刷题来提高成绩,学习效率远超那些没有复习资料的人。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高考复习资料的加持,塞北省的考生们才能掌握先机,才能创造奇迹...

  这则报道只有区区不到一千字,但是所产生的反响却远超前面的两则报道。

  要知道,前面那些报道看似热闹,但和普通百姓没有啥关系。

  不管是谁考中了状元,谁考中了探花,大家伙儿都是看个乐呵,反正状元又不是出自自己家。

  但是这次的报道却不同,它提到了提高考生学习成绩的方法,这就和一大批有孩子的家庭有关系了。

  尤其是那些家里有落榜孩子或者是适龄参加高考孩子的家庭,这则报道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有用了。

  这则报道一经刊登,便迅速引起了轰动,大量的市民涌向新华书店,购买八宝梁印刷厂的这些学习资料。

  于是乎,塞北省各地出现了这样离奇的一幕,高考都结束快一个月了,他们这边竟然再次出现了老百姓排长队买教辅资料的场面,着实令人惊奇。

  而跟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省报接下来的报道,再次将市民百姓购买高考复习资料的热情推到了顶点...

  ...........

  

  (上山下乡)

  

  (草原知青)

  

  (草原生活)

  

  (知青劳作)

第960章 :“小气”的游主任!

  八宝梁村.大队部!

  1月12日,就在省报一连串报道迅速发酵的时候,八宝梁村迎来了省市领导们的视察。

  上午九点钟不到,大队部这边就已经围满了人。

  除了村子里的这些人外,还有公社这边的十几个大小干部,包括周扬的老岳父李丰年。

首节 上一节 804/12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京都泡沫时代:从变卖亿万家产开始

下一篇:港片:新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