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重生1975:开局撕毁回城调令

重生1975:开局撕毁回城调令 第1193节

  周扬从岳母的话里听到了关键的一句,当即惊讶的问道。

  “嗯,今年村里的庄稼又丰收了,不算别的,单单白菜、萝卜、芥菜和葫芦蛋子每人就能分到三百多斤。”

  接着张桂英继续说道:“山药蛋(土豆)就更多了,据说今年一亩山药能起四千多斤,咱村按人头每人都能分到1200斤,壮劳力还能多分1800斤,你们家连大带小7口人,单单山药蛋就分了上万斤,家里那个地窖哪能放下这么多东西!”

  “呵呵,看来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啊!”周扬笑着说道。

  大嫂接过了话茬说道:“那可不,今年虽说雨水偏少,但是由于咱们村大部分的田地都打了机井上了水,再加上咱们舍得下肥料,所以粮食产量比头几年都要好得多。”

  “对了,你和小薇不在家的这段时间,你们家该分的粮食你大哥都给你们送到家里了,共有小麦2400斤、莜麦2800斤、黄豆700斤,山药蛋10500斤,苞米现在还没有脱粒,不知道有多少,但估摸一万斤应该是有的!”

  听完大嫂的话,周扬也忍不住有些咂舌。

  这么粗略一算的话,他们家今年分到的粮食和蔬菜,加起来竟然有两万八千多斤。

  虽说这些粮菜是包括老张、文辉以及大宝小宝在内的7口人的口粮,但人均4000斤的数量还是让人感到震惊。

  更重要的是,他家这七口人里面,只有他被算作壮劳力,可以分到工分儿粮,剩下的全都只能分到人头粮。

  通常而言,工分粮分到手的粮食至少要比人头粮多一半左右,可以想象一下,那些家里有多口人下地干活的人家,今年分到手的粮食有多少。

  想想自己刚来八宝梁村插队的那一年,因为缺粮差点活活饿死,逼急了一大群知青跟着村里的孩子们去田里挖老鼠洞找粮食。

  天寒地冻的,一群人一边烧火化土,一边拿着铁锹挖掘,到现在他都记忆犹新。

  想到这里,周扬忍不住有些感慨的说道:“这下村里人不会再为填饱肚子发愁了!”

  “呵呵,那能吃得了这么多,不少人家都想着把多余的粮食卖给村里的面粉厂了!”大嫂道。

  周扬笑了笑说道:“卖了也好,也能多增加点收入...”

  正说着,外面突然传来了拖拉机刺耳的“哒哒”声。

  紧接着,就看到一辆拖拉机拖着巨大的车斗驶入了他家的院子。

  见状,周扬当即走了出去。

  开车的是自家大舅哥李建国,驾驶位旁边的挡泥板兼副驾驶位上还坐着王平,而后面的车斗上装着的都是胡麻柴。

  所谓的胡麻柴指的是就是胡麻的秸秆儿,这玩意儿晒干后是最上等的引火柴,只需要一根火柴就能将火点燃,不需要什么纸张、树叶这样的助燃材料。

  所以,尽管每年村里大部分的秸秆都会被拿去生产饲料了,但唯独胡麻柴却被分给社员们当引火柴。

  李建国和王平等人显然没想到周扬会在家里,先是一愣,随即熄了车,而后笑盈盈的向着他走了过去...

  ............

  PS:昨天码了半夜字,今天竟然感冒了,无奈啊!

  

  (开花时的胡麻)

  

  (成熟时的胡麻)

  

  (收割回来的胡麻)

  

  (胡麻籽)

  

  (胡麻油)

  

  (胡麻榨油的副产品——麻饼!)

第1441章:村子扩展的事儿!

  八宝梁村.周家!

  正房里,周扬与大舅哥李建国、村支书王平盘腿坐在炕上,大嫂则是在旁边给几人端茶倒水。

  简单的寒暄之后,周扬看着两人说道:“刚才听我娘和嫂子说,今年村里的收成不错?”

  话音刚落,就听李建国就咋咋呼呼的说道:“那可不,咱村今年所有的庄稼都获得了大丰收,亩产全都创造了记录,小麦和莜麦都达到了四百斤,山药蛋亩产突破了四千斤,还有苞米和甜菜的长势也特别好,就是这两类的亩产不太好算!”

  听到这话,周扬不由得点了点头,在云山县这边,小麦、莜麦亩产能达到400斤,确实堪称奇迹了。

  要知道这边大多数的田地都属于旱田,往年就算是雨水充足的好年景,小麦、莜麦的亩产也就200多斤。

  “不错,不过不要骄傲,亩产400斤不算什么,回头我看能不能向农科院那边搞点高产良种,让村里的亩产再翻一倍!”周扬道。

  “再...再翻一倍,这一亩地不得产800斤啊?”李建国一脸震惊的说道。

  而旁边的王平也以同样的表情看着周扬,难掩心中的惊讶。

  “虽说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亩产800斤也不是做不到!”周扬道。

  他这话确实不是信口开河,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前世西北地区春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的永良4号春小麦,此时已经进入了培育的最后阶段。

  这往往意味着这种新型良种已经经过了试验田种植,不缺粮种了,要是真能搞来一批优质麦种的话,将村里粮食的产量翻一倍完全没问题。

  王平激动地说道:“这事儿要是能成的话,咱们村儿的社员知青们就都能常年吃细粮了。”

  眼下村里虽说不缺粮食了,但大多数人家还是不能顿顿吃白面馒头,因为村里种植的细粮少,主要靠山药蛋和苞米度日。

  这人就是这样,吃不饱的时候天天想着能填饱肚子就好了,一旦吃饱了就想着怎么能吃好。

  “这事儿我来处理就行了,你们就不用管了!”

  接着周扬再次问道:“今年村里的其他收益如何?”

  王平当即笑着说道:“正准备和你说呢,今年咱们除了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外,其它副业也比前几年要好。”

  “到10月中旬,咱们村单单靠养猪就收入了四百多万,猪场还有大批肉猪没有出栏,鸡场那边收益也不错,纯收益超过了700万,还有砖瓦厂、农机厂、饲料厂以及面粉厂等等,估摸着到年底的时候,村里的纯收益能达到一千六七百万元!”

  “这么多?”

  听到这话,周扬也微微有些震惊。

  去年村里的收益已经很不错了,但加起来也就六百多万,没想到一年的时间就提高了这么多。

  “是梁会计他们说的,就算有出入,也不会差太多!”

  周扬点了点头说道:“梁会计算了这么多年的账,一直没有出过差错,他既然这么说,应该错不了!”

  王平嗯了一声,随后说道:“我们几个村干部这几天也在纠结,这么大一笔钱该怎么分,所以想听听你的意见!”

  “该怎么分就怎么分,怎么,你们还有其他想法?”周扬道。

  “主要是太多了,咱们村即便是算上年初接收的那八百多名知青,以及学校的那些老师,参与分红的人数也不超过5500人,平均每个人都能分到三千块钱,这要是传出去,咱们村又要上新闻了!”王平道。

  周扬笑了笑说道:“上新闻就上新闻呗,怕啥,又不是没上过,这又不是啥见不得人的事儿!”

  “话虽这么说,但毕竟太高调了,很容易被人当成出头鸟的!”王平道。

  “咱已经是出头鸟了!”周扬道。

  从去年造势云山奇迹开始,不管是他们八宝梁村还是云山县,就已经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一根标杆了,现在全国不知道有多少县市区在学习云山模式。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他们这个小地方,已经容不得他们他们藏拙了!

  “你的意思是咱该怎么分就怎么分?”

  “对,不仅要分,而且还要分的大张旗鼓,分的堂堂正正,就像去年那样!”周扬道。

  “那行,这几天我们好好筹备一下!”

  “嗯,和公社以及县里好好沟通一下,让他们帮村里找乌兰牧骑或者是其他艺术团体,多准备点节目,弄好之后咱再拍成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周扬道。

  “好!”

  周扬看了看王平和李建国,随后再次说道:“我明白你们的意思,想让村里截留一些资金,用于基础建设什么的。”

  “但没必要,一方面村里的基础建设有公社和县里兜底,再大一点工程市里也会出面,咱村里的账上没必要留太多的钱。”

  “另一方面是不能截留,因为咱们村很快就要变成镇了,到时候公社也会出大营镇搬到咱们村,账上钱太多容易引来麻烦!”

  王平和李建国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了浓浓的惊讶之色。

  “公社...公社要搬到咱们村?”王平沉声道。

  “嗯,不仅仅是公社所在地要搬到咱们村,公社的领导班子和咱们村干部班子都要进行调整!”周扬语出惊人的说道。

  “咋...咋调整?”王平急忙问道。

  “公社那边具体怎么调整我没细问,但是村集体这边要有几名同志进入公社这边任职,具体谁进公社到时候看县里的安排!”周扬道。

  听到这话,王平和李建国的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

  好家伙,这对他们来说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啊,这要是进了公社,那可就是妥妥的国家干部了。

  看看李丰年,这就是榜样啊!

  头几年他也是从村里进入公社,在公社干了几年后,现在成了县里的一把手。

  “我...我们真有机会进入公社?”王平有些激动的问道。

  “嗯,现在县里要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村镇经济,你们这些人都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也有足够的经验,让你们到公社任职是很有必要的!”

首节 上一节 1193/12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京都泡沫时代:从变卖亿万家产开始

下一篇:港片:新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