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从语文书开始 第148节
他们的粮草运输队是步骑结合的混合编队,啥玩意就怕混合,一混合速度肯定下降。
杨鸿儒想抓点俘虏也是想省点力气,他们每天要做的杂物太多,如果能有一批使得顺手的俘虏,能提高很多的办事效率。
花木兰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听话地来到两军阵前气沉丹田开始叫阵:“青风山的贼人你们听好!我们是天子中军,奉命征讨柔然!经群众举报,你们再此山从事非法集会活动,特来征讨...识相的打开寨门、放下武器投降。不然我们神兵天降,召唤天雷,轰你们个屁滚尿流!”
这都啥词?
花木兰一脸郁闷地照本宣科地阅读着--看!这就是识字的好处!
这段时间,杨鸿儒一直在普及着汉字。等这一战打完了,孝文帝就该把鲜卑全面汉化、甚至迁都洛阳。
那个时候,会说汉话、会写汉字、习惯汉族风俗的鲜卑贵族将会被重用。只要杨鸿儒的士兵能活着回去,基本都能当官。而且还不是武将这种勋贵,而是那种实权文官。
学会迎合领导意图是发家致富奔小康,建功立业走上人生巅峰的必备技能。杨鸿儒这种“跨时代组团抱大腿”也是六六六。
经过这段时间的扫盲教育,杨鸿儒手下几乎没有文盲,大部分都能认识一千多的常用字。实际上在这个年代能掌握一千多个常用字就足够安身立命了。
对于有人能教自己识字,士兵们是非常激动的。虽然能参军入伍、加入骑兵队伍的士兵大大小小都跟贵族沾点关系,但是想识字却挺困难的。
毕竟他们是游牧民族来着,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就那样...小时候不知道知识的可贵,但是在被杨鸿儒一顿忽悠加洗脑之后,士兵们纷纷树立起“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的观念。
要不怎么说古人好忽悠呢?木兰氏族大巫祭的名头真的是太好用的!
将军命令士兵读书认字,士兵可能会不以为然。但是大巫祭可是老天的使者。大巫祭怎么可能会忽悠人呢?大巫祭怎能有坏心思呢?
山寨中的盗匪听着花木兰那不伦不类的招降书,有看了看围攻他们的人数。几十号重甲兵也是一股不弱的力量,但是他们山寨可是相当结实的。只要这些重甲罐头敢接近,肯定让他们好好吃吃苦头!
为了确保火炮能有足够的动能,杨鸿儒把阵地设置在距离山寨五百米依旧是一里地的地方。不管山贼的寨子里有多少强弓劲弩投石机,杨鸿儒他们在五百米开外就是绝对安全的。
看看天色,杨鸿儒觉得该动手了。要不然赶不上回去吃午饭了...
“传我命令!点火!”杨鸿儒的命令一经下达,久侯在火炮边上持着火把的士兵立刻点燃导火索。
呲...呲...
导火索开始燃烧,火炮旁边的士兵开始远离这玩意。这是杨鸿儒在训练时候严令要求的--虽然他对自己搓出来的炮管的强度绝对自信,至少黑火药的爆炸强度是无法让炮管炸膛的。但是万事不怕一万,就怕个万一...
所以杨鸿儒干脆利落的要求士兵们点完火就撤远远的。反正火炮在点火之前已经经过瞄准了--这个年代的火炮你就别指望指哪打哪了,它的作用除了攻坚之外,大概只剩下威慑了。
野外战场上的早期滑膛火炮的准度相当感人,百分之九十多的概率指东打西。这玩意上战场就是给对手练胆子的--真就是打到谁谁倒霉。
但是现在是攻城战,只要火炮方向没问题就没必要在意炮弹具体打到哪去了。只要炮口没指着天上就算成功!
杨鸿儒用神通搓出来的初代火炮由炮身和炮座组成,炮座可以装上轮子由单人拖着跑,抵达战场之后也可以拆下轮子放在地上用来架炮、瞄准。用起来其实挺方便的,最浪费时间的还是拆轮子、挖坑架炮的过程。
轰...轰...轰...轰...轰...
五门炮齐齐喷出火光,五颗实心铁丸在火药燃烧爆炸而形成的强大动能的推动下,直勾勾地奔着山寨飞去。
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
五发碗口大的炮弹狠狠砸进山寨的木质围栏,同时为守在山寨里边的盗匪留下了深深的恐惧。
这是什么东西?隔着一里之遥都能砸碎山寨栅栏?难道真的是老天的惩罚?遇事不决问苍天就对了!
开炮之后,士兵们利落地打开炮管屁股的拉栓,然后开始清理炮管内壁的火药残渣。清理好之后,士兵又把火炮后舱栓好,重新装填火药、弹丸和导火索。
为了延长火炮的使用寿命,清理炮管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火药燃烧之后会有残渣附着在炮管内壁,不清理掉会严重影响接下来的使用,时间久了甚至会导致火药燃烧失败。
神通的不讲理之处就在于杨鸿儒这最原始的火炮竟然具有统一的型号和标准...这也就意味着,五门炮需要的火药的重量是相等的。
这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古代大炮的口径是无法得到统一的。大的大,小的小...这也导致了炮兵在开炮之后,每次装填的火药数量都要靠经验来进行。
但是杨鸿儒就可以省掉这个过程--每一次装填的时候,士兵可以用固定的模具舀出固定数量的火药。这样一来,就极大节省了火炮的装填时间。这就是定装火药的优势所在!
第二轮炮轰之后,山寨里的盗匪的精神终于绷不住了。这种宛如天雷降世一般的武器简直令人绝望到窒息...
面对着火炮,他们根本不敢升起进攻的念头。如此坚固的营垒都被炸开了洞,如果砸在人身上又该如何?
投降!
至少还能留条命!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些人可是天子中军,不至于干出来杀俘虏这种不祥的事情。
是的,从古至今杀俘一直是一件不祥且不义的事情。北魏入主中原之后,虽然是游牧民族但是也得遵守一下中原的规矩,不然北方的汉人该如何自处?
7017k
第二百八十七章--精神文明建设
“降啦!我们降啦!”山寨里边的匪首挂起免战牌高声喊道。
杨鸿儒作为最高指挥官命令道:“打开寨门,放下武器,解开裤腰带走出山寨!”
噗嗤...
士兵们一听杨鸿儒的要求顿时乐不可支。幢将大人的命令太损了!这时候的裤子可没有松紧带,解开裤腰带之后不用手拎着很容易掉下去。
而且这个时候...没有裤头儿这种东西,讲究点的贵族老爷可能里边有条遮挡,但是都落草为寇了,哪还有那么多穷讲究的?里边都是挂空挡的!
如果这种情况下还有人敢冲锋,那绝对是猛人一个!杨鸿儒绝对高看这种人一眼--连脸都不要,不顾社会性死亡的存在也挺稀有的。
当杨鸿儒接受他们的投降,这些匪徒的性命暂时算是保住了。之前就说过--杀俘不祥,就算这帮家伙是累赘杨鸿儒也得带着。
不过这些山贼一个个富得流油,太平年间他们可能过得稍微差一点,但是战乱年间的日子过得最好的还就真是这帮人。
打下一个山寨获得的补给物资,不仅仅能养得起这些山贼,同时还能给手下发点补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你当跟你闹呢?
有了这些丁壮的补充,粮草运输更加的迅速了。每天最浪费时间的便是粮草的装车和卸车(板车在晚上要用来搭建营地,物资必须卸到指定位置,第二天早上还需要重新清点、装车),如今有这些壮年土匪当劳力,每天能省下两个时辰时间用来赶路。
土匪可以缴,但是俘虏不宜收太多。理由有很多,最主要便是两点:一是管理成本高,二是食物消耗大。
不过打下山寨可以带走马匹,没收财产,收缴兵器,然后把留下只够他们吃三顿的粮食之后就把土匪放了。没了武器的土匪就是没牙的老虎,战斗力可能还不如扛着锄头的农民!
别小看边境的农民,这帮人扛着锄头是农民,放下锄头拿起武器就是民兵。国家真到了危难关头,这些人武装起来就是后备兵员!
花木兰在从军之前按照职业来分类,她就是农民(男耕女织都算农民)...可是她这个“农民”能把普通士兵打得满地找牙,身手猛地一批。
永远不要小看农民--他们辈辈操练的“庄稼把式”可能就是脱胎于军中战法。
于是杨鸿儒的队伍一直保持着三百人的规模(一百骑兵,一百后勤步卒,一百俘虏劳工),劳工表现优异的可以放走。想当兵?那绝对不可能!你以为打仗是你想打就能打的?没见到花木兰蹦高着偷走爹爹的军帖替父从军?
行军打仗,行军打仗...一场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行军上,真用在打仗的时间少之又少。杨鸿儒估摸着自己这段路才刚刚开始,想要和柔然硬碰硬的干一仗,明年这个时候估计能有机会。
为报被柔然围攻之仇,年轻的魏帝纠集北魏大军五路并举,东西夹击圈踢柔然。杨鸿儒他们是武川镇出发的中路军,也就是传说中的天子中军。
他们的路线就是一路向北,翻过魏长城去北方大漠草原剿灭柔然部落。别看从地图上瞅着柔然地盘大的吓人,但是那地界地广人稀,整个柔然的人口加在一块不足百万。
柔然汗国是很典型的游牧政体,相当于一个个部落的大联盟。这种政体说散就散,只要柔然王庭被干,各个加盟部落要么臣服于北魏,要么收拾细软往欧罗巴跑,要么一路向北直奔西伯利亚...
这次魏帝也是发狠了,不灭了柔然丫的决不罢休--这就是一场战争打了十二年的主要原因。柔然是游牧政权,想扫荡也要花挺大心思的。
每次中原打击游牧政权都是欧罗巴的一次劫难,匈奴啊、柔然啊、蒙元啊...只要被中原打击了之后就往西边跑。
神圣罗马帝国表示很淦!
花木兰想要从军这事儿根在他爹那里--打小的时候木兰山就给小花木兰讲打仗的故事,大人讲故事肯定得挑着有意思、刺激、波澜壮阔的讲。于是小花木兰心中就被种下了一颗种子。
真当了兵之后她才知道,从军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紧张刺激,他们每天的日常就是:训练、赶路、开炮,打土匪、分钱......
这不是她想要的军旅生涯啊!老娘要打柔然!老娘要建功立业!老娘要当将军而不是当将军夫人!
此时的花木兰还是个不满二八的少女--她比杨鸿儒小点,杨鸿儒十六当兵,花木兰现在才十五...这个年纪的女孩正是最叛逆的时候。
虽然杨鸿儒此世只有十五岁,但是他老人家的灵魂是地球来的啊!地球的老杨已经二十出头了!就算他再幼稚也和花木兰不是一个年龄段的人啊!这也是花木兰总吐槽杨鸿儒老气横秋、暮气沉沉的原因。
“好无聊啊...”花木兰瘫在马背上有气无力地哼哼道:“我想回家...我想阿爷想阿娘...”
花木兰这副样子不是个例,大部分士兵在经过了漫长的旅途后都充满了疲惫。
看来自己要抓一抓精神文明建设了!行伍生活属实无聊,自己不调剂一下战士们的精神,整不好这帮家伙容易哗变啊!他们只是新兵,新兵可没老兵那么坚韧。
嗯...建设点啥呢?
说个书吧!这事儿他专业!说个啥呢?《斗破苍穹》?未经作者允许擅自转载应该算抄袭吧?不过语文老师的事情怎么能叫抄袭呢?
算了算了...架空世界还是没代入感!而且杨鸿儒也记不住《斗破苍穹》的主要内容了,他只记得哪句“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莫欺少年穷”来着...情节?正经人谁特么记情节啊!
果然自己还是适合讲传统名著...四大名著分别为《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
四大名著他虽然记得,但是四大名著当中有三本的时代背景有问题啊!现在是北魏,你蹦出来个唐太宗是几个意思?
所以思来想去,杨鸿儒的小书场只能讲《三国演义》了...而且在军中讲《三国演义》能有助于培养战士的战略眼光,为他们成为预备役军官打下良好的见识基础和知识基础。
其实在北魏的正史当中,曹操的评价远远要比刘备高得多...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就要是抬蜀汉一手,这让杨鸿儒十分没辙。
别忘了,北魏的国号为“魏”--北魏只是为了区分曹魏而命名的一个代称。北魏能把国号定为“魏”就意味着大魏的正统性,《三国演义》这本书如果在北魏成书,估计又是一本被烧掉的书。
无他,屁股偏了!
7017k
第二百八十八章--行路不难
好在游牧民族政权对文化的包容性贼高,因为整个北魏朝廷也没几个文化人--现在北魏文官势力当中说了算的还是中原几个世家。
这帮家伙以诗书传家自诩,对北魏各个氏族抵触的很--孝文帝的全面汉化的主意就是清河崔氏的某个成员提出来的。
从此以后,再无鲜卑拓跋,只剩下被文化同化的北魏皇族。
全面汉化的好处极大,北方的汉民族人民在鲜卑汉化之后对他们产生了文化认同,这更有利于统治的稳固。
所以只要杨鸿儒在小范围讲讲《三国演义》也不会造成巨大后果。别忘了,他还是木兰氏族大巫祭--就算是皇帝都不能随意处置一个大巫祭。
上一篇:开局揍了何雨柱我成了四合院霸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