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第783节
百姓们在太原城土城之内筑起重城,土城之外挖掘战壕,加固了城防。
大敌当前,知府张孝纯坐镇府中,兵马副都总管王禀则每日在城墙上督率守城。
在二人的安排调度下,城中百姓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皆发给武器,分派地段,昼夜守城。
城中存粮也收缴起来实行军事管制,不分贫富贵贱,均按人头每日供应。
完颜宗翰劝降不成后,就率领金兵轮番攻城。
但是王禀带着胜捷军和城中军马拼死抵抗,击退了金军的一次次进攻。
完颜宗翰见太原城难以攻克,就放弃了强攻,而是改为在城外构筑工事,用鹿角连营,把太原城围得铁桶一般,断绝了太原城对外的所有通道。
金军的这一战术称作“锁城法”,是一种围点打援的战法。
因为相比攻城,金军更擅长于野战。所以金军在灭亡辽国时琢磨出这一套战术。
对于难攻不下的城池,金军通常不会强攻,而是修筑工事将城池围困起来,并以此为诱饵,给敌军前来救援的机会。
金军的真正目的是在野战中大量歼灭來援的敌军。
这个战术,在金辽之战中屡屡奏效。如此用在宋军的身上,又会有怎样的战果呢?
第八百八十六章 围点打援
金军围点打援的战术,很快就显露了威力。
在金军西路军攻下代州和忻州后,宣抚使童贯就派人四处调集河东各路人马向太原支援。
金军拿下石岭关,刚杀到太原城下,大宋朔州知州、观察使孙诩就带着两万宋军前来支援,赶到了太原城下。
在天祚帝耶律延禧兵败武州后,宋朝曾经短暂统治过朔州和武州几个月。
当时是西夏趁乱攻入朔州和武州,作为西夏的宿敌,虽然还没有与金国完成交割,宋朝也不能允许西夏将这两州占去。
于是,宋军出兵朔州和武州,将西夏军击退。
此时金国已经在商议全面进攻宋朝,也就暂未理会宋、夏两国的小打小闹,放任宋朝占据了朔州和武州。
待到金军南征时,完颜宗翰领兵刚一踏入武州,武州守军就毫不犹豫的投降了金军,回到金国的怀抱。
而河东名将孙诩得到金军南侵的消息后,担心河东首府太原城的安危,便率军离开朔州赶往太原。
孙诩离开朔州不久,剩下的朔州守军也开城向金军投降,金军不费吹灰之力再次占据了朔州。
完颜宗翰听说孙诩为大宋河东名将,也不敢小觑,派出了完颜娄室和完颜银术可两员大将出战,与孙诩军在太原城下展开了生死激战。
太原城中,知府张孝纯和兵马副都总管王禀二人都登城观战。王禀还亲自在城头为孙诩军擂鼓助威。
完颜宗翰对宋军十分了解,在出兵南下时,他曾经对完颜希尹、耶律余睹、完颜娄室和完颜银术可等身边将领说:“宋军懦弱无能,此番南下一开始他们会拼死抵抗,打一两场硬仗。可是宋军一旦战败,后面就会望风而逃。”
在燕京城,完颜宗望的东路军与常胜军的战斗证明了完颜宗翰的判断。
在河东,完颜宗翰本以为第一仗是在代州打响,怎料李嗣本军不战自溃,一路毫无阻碍的就杀到了太原城下。
与孙诩军的交战,是金军西路军打的第一场硬仗。
同为河东名将,孙诩显然比李嗣本强了不少。在孙诩的统帅下,两万宋军摆开阵势,毫无畏惧的与金军拼杀。
可惜,孙诩虽勇,他手下的士卒却不如女真人那么悍勇耐战。
两军大战了半日,完颜娄室和完颜银术可军已经轮番冲击了孙诩不下十次,却依然不知疲倦地发动突击。
孙诩军的骑兵全部战死,神臂弓的箭矢也用完,长枪兵结成的硬阵也被金军冲得七零八落,终于败下阵来。
孙诩败退到太原城下,向城上喊话,要求进城修整。
可是,金军就跟在孙诩军身后,正在与宋军混战。知府张孝纯害怕打开城门后金军趁虚而入,就严令守军不得开城。
张孝纯命人对孙诩喊话说,金军就在近前,为了安全起见不能开门,请观察使尽忠报国,与金国人死战。
孙诩听了城上守军的喊话后,仰天长啸,说只恨手中兵少将乏,不能击退强敌。
孙诩大喊着“杀敌报国”,带领所剩无几的亲军向金军发动反冲锋,淹没在人山人海之中。
混战中,孙诩身中十几枪,壮烈殉国,他统领的兵将也在太原城下全部被金军歼灭。
孙诩兵败后两日,宋军的第二支援军赶到太原府。
这支军马的主将是大宋西军名将,府州知州折可求。
折家世代镇守河东西北的府州,是有番人血脉,半独立性质的小军阀。
但与党项人建立西夏,反了朝廷不同,府州折家始终忠于大宋朝廷,并在宋夏战争中屡败西夏军,成为大宋西北的一道屏障。
历史上,折家的女儿曾经嫁给北宋名将杨业,后世评书中《杨家将》中的佘老太君,其实应该是叫作“折老太君”才对。
因此,细究起来,“青面兽”杨志与府州折家也算是远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