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中的第三帝国 第623节
再加上,德国海军中邓尼茨的潜艇部队,已经在拦截美国援英物资船队的训练后,相当熟悉大西洋的作战环境,成为美国入侵西欧时必须面对的,一支非常难以解决的阻力。
雷德尔麾下因为航母战术实力大增的帝国公海舰队,在获得了英国投降后交出的大量军事港口,船坞,以及英国本土舰队剩余的部分战舰后,实力也在次上了一个台阶。
而挪威海军由于英国的战败,失去威胁本土的力量,存在于同盟国势力的内海中。于是,挪威首相吉斯林干脆也与德国签订了一份协定,把挪威海军全部调离本土港口,停驻在英国交出的港口中,继续供雷德尔的联合海军司令部调遣。
由意大利新首相罗西控制的意大利海军,本身就拥有大量战列舰,在获得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后,如今势力也不容小觑。
虽然他们没有直接供雷德尔的联合海军司令部指挥,但是以罗西那德国盖世太保成员的身份来讲,莱因哈特未来想联合意大利海军协同作战,其实并不难。
西线维希法国的海军实力也很强,只要利益给够了,贝当也没理由拒绝联合作战。再者,如今的维希法国已经彻底绑在了同盟国这条大船上,如果贝当不愿意跟着德国一起沉船,那他就必须和莱因哈特一条道走到黑。
而弗朗哥西班牙舰队,虽然不太好控制,但是莱因哈特也并不需要去控制他们了。西班牙海军早就落寞许久,经历了一场内战后,更是再次实力大减。如今的西班牙海军,摆在那里当一个摆设就够了,已经固若金汤的“大西洋壁垒”,还真用不上他们。
比当年所谓“永不被攻破”的马奇诺防线靠谱一百倍的大西洋壁垒安定下来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分享战利品。
英国战役中,德国众多盟友里,最大的出力者就要属法国和意大利了。
意大利那边还好说,在意大利完全掌权的罗西首相是自己人,莱因哈特非常巧妙的沿用了当初与墨索里尼定下的协定。只要非洲战役结束,意大利除了需要把德军帮他们打下来的利比亚,分出一部分地区全部交由德国控制外,其余由联军共同收复的殖民地,都全部还给意大利执掌。
至于即将从英国手里打下来的殖民地,苏伊士运河归德国控制,隆美尔麾下的德军部队接手英国建立在运河地区的超大型海外军事基地。包括开罗在内的其他原英国势力范围,则作为意大利的战利品。
对于苏伊士运河,德国早就垂涎三尺,并且一直希望控制这里。而交给盟友控制,尤其是交给意大利盟友控制,自然不比德军亲自控制更让人放心。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实力无法触及这里,只好指使一战时的土耳其盟国派兵进攻埃及,夺取苏伊士运河。但是,那也失败了。
不过这一次,第三帝国的军队来到了非洲,也就没有利用放过这条价值客观,能够创造巨大财富的运河。
有了这条运河的控制权,就算是战争结束后,德国也可以从这里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
而且,这条运河对于同盟国军事集团来说,同样具备重要的战略价值。想要做好同盟国的头椅,德国必须自己控制苏伊士运河。
然后就是英国地中海舰队投降后的战舰瓜分,这一点毫无疑问,自私自利的莱因哈特非常“礼貌”的向罗西要了过来。
总之,意大利这边是很好说话的,与德国非常愉快的达成了双赢的瓜分协定。
正文 706结束的符号
除开意大利,莱因哈特给法国留下的战利品也不少。
贝当的法兰西国与莱因哈特的第三帝国早就定下了合作基调。虽然维希法国是建立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战败,德意志第三帝国战胜这个基础上的附庸政权,但本质上他也还是一个体制完善的国家。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还是有它专门的一套程序。比如说,虽然德国要维希法国怎么样,维希法国也不敢顶嘴。但是,为了拉拢维希法国强大而相对独立的海军,煽动贝当为了同盟国的事业尽心尽力,莱因哈特还是拿出了不少好处给维希法国看。
毕竟,一开始就答应分点好处给法国,可以更好的调动其积极性来攻占英国。对于德国来说,解决了英国就等于解决了两线作战的风险,光从这一点来讲,开出什么好处都不为过。
所以,莱因哈特在贝当刚刚建立法兰西国的时候,就让里宾特洛甫去与法国人起草了一份协定书,一致承认迅速击败英国符合法国和德国的共同利益。
而后,莱因哈特又对贝当提出,如果法国参加对英战争,就可以在北非维持超过停战协定的海外军队,保证法国拥有它在大战开始是同等的殖民地。
特别是对贝当送走贝朗特和三个本土师的小动作,莱因哈特也表示可以原谅。
而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自作聪明发动弩炮行动,“赔了航母又折兵”的事件之后,法国政府已经贝当个人,对英国的憎恶程度直线上升,舆论一边倒的支持与德国合作。
这样一来,一面是仇恨的推到,另一面是利益的驱使,才有了后来法国名将魏刚亲率精锐法军部队与同盟国大军一并进攻英国本土的行动。
在西欧最后一战,英国战役结束后,法国人不但保下了重要的阿尔及利亚大油田,而且还分得了英伦三岛之一的马恩岛。
当然,承担同盟国中派出一支部队当马恩岛驻军这样的附带责任,法国也是非常愿意接受了。事实上,忙于苏德东线战场的德军,如今也是懒得分兵到处驻防。
马恩岛并非法国唯一得到的战利品,“慷慨的”莱因哈特,还把英属印度给分了出去。
印度西部,直接全部划给了法国,东部划给了挪威,意大利。
此外,莱因哈特还保留了一小块的印度土地,作为给莫斯利伦敦政府的殖民地。
众多英国政府中,莱因哈特唯独给了莫斯利的英格兰政府如此特殊待遇,这样的暗示,再明星不过了。
当然,德国作为同盟国老大,给出的分配是这样,但实际到手后的样子,就又另当别论了。
几个瓜分印度的国家中,除了法国依靠越南殖民地,可以又机会就近控制它得到的西印度外,其余受分国家,都缺乏对印度地区的控制力。
而法国一旦真的拿下了印度,那也就等于和英国结下了死仇。加上之前英国奇袭重创法国海军的事,两国之间的仇恨互动,就算是彻底落下了。
如同另一个时空中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两国德国小弟互为仇家一样,这个时空中的法国和英国,也互相结下了死仇。
再加上法国的殖民体系也很脆弱,哪怕面对印度独立,短时间内也会无能为力。其余三国政府,虽然瓜分了东部印度,使国民得以振奋一把,但实际上同样会面对印度独立时,也无能为力。
但印度失去了原英国政府,也就是现在戈特首相所在的北爱尔兰英国政府压制,新的瓜分国家控制力薄弱,闹独立是迟早的事。
这样,法国,挪威,意大利,以及莫斯利的英国政府,就只能帮助德国尽快打败苏联,以腾出手来,去镇压那些胆敢闹腾的印度阿三,最后保证到自己的利益。
另一边,得到消息,听说莱因哈特有意识的扶持莫斯利英格兰伦敦政府后,戈特所在的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政府,为了自己未来的地位,也急着讨好德国政府。
首先,戈特公爵亲自给自己一手提拔的蒙哥马利写了封信,让他对非洲的同盟国军队表示收到贝尔法斯特政府投降指示后,然后在隆重的举行一场投降仪式。
北爱尔兰政府的那些政客看得很清楚,既然打败德国这种事,已经成为了镜中花水中月,那么他们能做的,就只有讨好德国,像维希法国那样,跟在德国后面当小弟,运气好还能捞回些好处,稍微弥补回一些和德国作对所带来的损失。
维希法国,也就是贝当的法兰西国,如今的境遇大家也都是有目共睹的。